•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什么?ASIC芯片平替昂贵的GPU 背后技术逻辑是什么

04/03 14:15
6759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Deepseek一系列大模型的发布,大家回过头来看发现昂贵的GPU突然没有那么香了。大模型的训练算力的提升不一定要疯狂的堆积英伟达的GPU,可以通过优化模型算法,提高GPU运算效率。或者开发专用领域的ASIC芯片,似乎也成了不少公司新的策略。从英伟达近段时间的股价也能看出,想靠买高价铲子,收割互联网大厂的神话似乎不可持续了。

比较下ASIC?芯片和GPU在技术特性、市场趋势、典型应用及未来展望四个维度的差异

一、技术特性:专用化与通用性的分水岭

ASIC?的核心优势

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理念是为特定任务量身定制,例如比特币挖矿的?SHA-256?算法、AI?推理的矩阵运算等。这种?“量体裁衣”?的特性使其在能效比(单位功耗算力)和成本效率上远超?GPU。

能效比:谷歌TPU v5e 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张量处理单元)的能效比是英伟达H100 的 3 倍,适合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

成本效率:AWS的Trainium 2 在推理任务中性价比比 H100 高 30%-40%,谷歌的TPUv5、亚马逊的 Trainium2 单位算力成本仅为英伟达 H100 的 70% 和 60%。

GPU?的核心优势

GPU通用性使其成为复杂计算任务的?“瑞士军刀”,尤其在需要灵活性的场景中。

训练任务:英伟达?H100?的?FP64?浮点性能是?ASIC?的?10?倍以上,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

软件生态:CUDA?平台拥有超过?400?万开发者,支持?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框架,而?ASIC?需定制工具链(如谷歌的?XLA),开发门槛高。ASIC?灵活性差,功能固定,算法改变就需重新设计,开发难度大,软件生态单一硬件和软件工具套件都需重新开发和适应,各家还不通用)

通俗解释CPU和GPU的区别:

CPU和GPU都是通用芯片,可以完成多种任务。CPU是全能型选手,单核主频高,啥都能干,所以经常被拿来做主处理器

GPU,本来是用来做图形处理(显卡)的。它的内核数量特别多(大几千个),适合做并行计算,也就是擅长同时做大量的简单计算任务(图形处理,就是同时处理大量的像素计算。)AI计算和图形计算一样,也是典型的并行计算型任务。AI计算中包括大量并行的矩阵相乘、卷积、循环层、梯度运算等任务,所以,特别适合GPU去完成。

备注:CPU和GPU可以重新编写软件代码,但是ASIC是开发类似的verilog综合和烧写比特流才能确定芯片的功能的为硬件实现方案,相对GPU和CPU更加定制化,所以ASIC的验证非常重要。

二、市场趋势:ASIC?在特定领域崛起,GPU?主导核心市场

ASIC?的增长动能

AI?推理:随着算法框架收敛(如?Transformer),ASIC?在端侧?AI(如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2028?年数据中心?ASIC?市场规模将达?42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45.4%。

云厂商自研:谷歌、亚马逊、微软等通过自研?ASIC(如?TPU、Trainium、Maia)优化内部工作负载,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

GPU?的市场壁垒

训练市场:英伟达占据?AI?训练市场?90%?以上份额,其?Blackwell?架构支持?1.8?万亿参数模型训练,且?NVLink 6?技术实现?72?卡集群无缝互联。

生态护城河:CUDA?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如?TensorRT?推理优化、Megatron?分布式训练)难以被替代,企业迁移成本极高。

三、典型应用:ASIC 与 GPU 的主战场

领域 ASIC?代表案例 GPU?代表案例
AI?推理 ? ? 谷歌?TPU v5e? ? ? ? ? ? ? ?(5?万卡集群) 英伟达?H100

(支持多模态模型推理)

自动驾驶 ? ?特斯拉?FSD?芯片?? ? ? ? ? ? ? (能效比优于Orin) 英伟达?Thor

(支持端到端大模型)

加密货币 比特大陆?Antminer?(SHA-256?效率提升100?倍) AMD Radeon

(灵活支持算法切换)

科学计算 博通定制加速器

用于量子模拟

英伟达?Grace Blackwell

(超算领域)

中国大陆本土GPU 制造能力增强。近年来,中国国内的许多GPU企业开始崭露头角。通过持续的投入和努力,国产GPU在性能、功能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了提升,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用户的信任。国产GPU不仅在传统图形处理领域取得了进展,也能够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新兴领域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

主要厂商包括景嘉微、寒武纪、海光信息、天数智芯等。

国内GPU产品统计

企业名称 主要GPU产品类型 上市进度
景嘉微 JM5系列、JM7系列、JM9系列GPU、景宏系列 已上市(A股)
寒武纪 思元270、思元290、思元370AI芯片 已上市(A股)
海光信息 海光DCU(GPGPU) 已上市(A股)
龙芯中科 9A1000 GPU(入门级显卡,用于图形处理和AI推理) 已上市(科创板)
壁仞科技 BR100、BR104 IPO辅导备案登记中
原科技 S60、云燧T20等AI加速卡 IPO辅导备案登记中
摩尔线程 MTT S系列显卡、MTT系列GPU芯片 A股上市辅导中
天数智芯 天垓100、智铠100等 未上市
中微电 南风一号、南风二号 未上市
瀚博半导体 SV102 AI推理芯片、SG100 GPU等 未上市
芯动科技 风华1号、风华2号GPU等 未上市
沐曦集成 MXN系列GPU(曦思,用于AI推理)
MXC系列GPU(曦云,用于AI训练及通用计算)
MXG系列GPU(曦彩,用于图形渲染)
未上市
登临科技 Goldwasser(GPGPU) 未上市

四、未来展望:共生与融合

短期(1-3?年)

ASIC:在推理、边缘计算、特定行业(如金融风控、医疗影像)快速渗透,云厂商自研?ASIC?占比提升至?30%。

GPU:继续主导训练市场,Blackwell?架构推动超算和?AI?融合(如气候模拟、新药研发)。

长期(5?年以上)

技术融合:英伟达推出?Grace CPU+Blackwell GPU?的超级芯片,而博通开发支持动态重构的?ASIC,两者边界趋于模糊。

ASIC?和?GPU?的竞争本质是?“效率”?与?“灵活性”?的权衡?。ASIC?在特定场景的优势无法撼动?GPU?的生态壁垒,而?GPU?的通用性使其在复杂任务中难以被替代。未来,两者将通过混合架构(如?GPU+ASIC?加速卡)和异构计算(如?CUDA?与定制指令集协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对于企业而言,选择?ASIC?需满足三个条件:任务明确、规模足够大、算法稳定,否则?GPU?仍是更优解。

结论:

ASIC?芯片与?GPU?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长期共存、互补发展的格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