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I/AR眼镜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硬件技术的突破与软件生态的竞争交织。4月16日,在芯原第二届可穿戴专题技术研讨会上,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以“从关键零组件看AI/AR眼镜市场腾飞”为主题,深入分析了技术革新与生态重构交织的行业图景,从市场现状、技术瓶颈、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等维度,分析了这一领域从技术工具迈向生态入口的演变路径。
AI与AR的分化与共生
林麟表示,目前,AI/AR眼镜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分化特征,两类产品以不同的技术路径满足用户多元需求。
其中,AI眼镜以“无屏幕”设计为核心,聚焦语音助手、实时翻译等智能交互功能。其重量严格控制在45克以内,通过端侧算力优化(如Meta的响应速度提升30%),实现“无感化”交互体验。用户无需依赖屏幕,仅凭语音或手势即可完成操作,适用于钓鱼、骑行等垂直场景。Meta与雷朋的合作款凭借时尚外观与轻量化设计,成为市场标杆。
而AR眼镜则集成显示模块,支持信息提示、观影等沉浸式体验,但受限于光学技术瓶颈,市场规模长期停滞于50万副/年。其技术路径依赖显示方案(如Micro OLED、Micro LED)与光学引擎(如光波导)的协同突破。当前,观影类AR眼镜以Micro OLED为主流,而信息提示类AR眼镜则逐步采用单滤光加光波导方案。
两类产品的应用场景各有不同,例如在钓鱼场景中,佩戴AI眼镜的用户通过语音指令获取天气信息;而在观影场景中,AR眼镜用户则通过Micro OLED屏幕享受沉浸式视觉体验。两类产品虽路径不同,却共同指向“人机交互革新”的终极目标。
硬件与软件的协同进化
目前,AI眼镜的硬件技术正在渐进突破。从显示技术看,Micro OLED因中国厂商产能过剩,成为观影类AR眼镜的过渡方案,但其高成本限制普及;Micro LED则凭借高亮度、低功耗特性,被视为未来主流。例如,Meta的AI眼镜通过端侧算力优化,在“无屏交互”中实现响应速度提升30%,而AR眼镜则需等待Micro LED量产良率突破。
从光学方案看,光波导技术(尤其是衍射光波导)是AR眼镜的核心掣肘。紫外纳米压印技术虽提升良率,但一维扩瞳良率已较低,二维扩瞳仍需技术突破。供应链整合成为关键:ODM厂商通过交叉入股光学方案商,加速技术落地。例如,中国厂商在衍射光波导领域的布局,已显现竞争优势。
林麟指出,当前智能眼镜中的AI功能使用率偏低,多数用户仅将其视为高级搜索引擎。未来,厂商需通过强化搜索、私人助理、导航等差异化功能,将AI/AR眼镜从“工具”转化为“个人伙伴”。例如,Meta的Llama模型与AR眼镜结合,或推动“AI+AR”交互范式的革新。
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AI/AR眼镜有望成为新的小程序入口,其价值堪比微信。未来,生态控制能力将决定厂商的市场地位。例如,用户通过AR眼镜直接调用外卖、导航服务,形成“所见即所得”的交互闭环。
就核心技术而言,在AR眼镜的显示模块中,Micro LED像素以纳米级精度排列,光波导镜片将光线精准导向人眼;而在AI眼镜的芯片中,端侧模型以毫秒级响应解析用户语音指令。硬件的精密与软件的智能,共同编织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底层逻辑。
竞争从混战到寡头
由于AI眼镜市场趋热,目前整个市场可以说是品牌混战的“百镜大战”。2024年AI眼镜出货量不足190万副,但2025年预计跃升至680万副(Meta占比550万副,中国厂商分食130万副)。华为等厂商的入局加剧了竞争,但林麟指出,未来品牌存活率或不足5%。供应链整合能力成为核心壁垒:Meta通过雷朋合作款验证“轻量化+时尚化”策略,而中国厂商则需在芯片、光学等领域构建自主技术链。
AR眼镜方面,其市场长期受限于光学技术瓶颈,但2027-2028年,Micro LED的成熟或推动爆发。当前,信息提示类AR眼镜采用单滤光加光波导方案,观影类则依赖Micro OLED。未来,彩色Micro LED的商业化将重构市场格局,而供应链与技术的双重壁垒将淘汰落后者。
从竞争态势上看,在AI眼镜的赛道上,厂商们以“轻量化”为旗号展开军备竞赛;而在AR眼镜的战场,技术长跑者正默默攻克光波导良率的难关。两者虽节奏不同,但胜者均需具备“技术+生态”的双重护城河。
未来趋势
林麟表示,AI与AR眼镜的发展趋势有三个,一是显示模块的进化。无屏AI眼镜的“尬等”交互痛点(如用户无法判断AI是否响应),将推动显示模块的隐式反馈设计。例如,通过微型LED或光波导技术,在镜片边缘呈现进度条或状态提示,实现“无感化交互”与“可视化反馈”的平衡。
二是AI与AR的融合。未来,AI与AR技术将深度融合:
硬件层面:轻量化设计(如Meta砍掉显示模块)与高性能显示(如Micro LED)协同,打造“无感化+沉浸式”的混合体验;
软件层面:大模型驱动的场景化交互(如实时翻译、环境感知)与AR内容的动态生成,构建“智能+现实”的交互范式。
三是赢家通吃的逻辑。似智能手机市场,AI/AR眼镜最终或形成少数头部厂商主导的格局。供应链壁垒(如光学方案商绑定)、技术壁垒(如Micro LED量产)与生态壁垒(如小程序入口控制)将共同决定胜负。
结语
AI/AR眼镜市场的爆发,是一场技术革新与生态重构的过程。短期内,AI眼镜凭借轻量化与场景创新实现高速增长,AR眼镜则依赖光学突破实现渐进突破;长期来看,两者将融合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林麟认为,行业参与者需在硬件迭代、软件生态与供应链整合中抢占先机,方能在这场“新入口卡位战”中脱颖而出。未来,这一领域或重演“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的颠覆性变革,重塑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