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袁益,编辑:刘程星
让核磁检测不再排队、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做得起核磁。
在三甲医院的影像科走廊,永远不缺捧着预约单唉声叹气的患者。患者从开单到拿到预约单,并在收费处、影像科、神经内科之间往返奔波了3小时,最终拿到的预约日期却已是半个月后。挂号窗口的电子屏正闪烁着“核磁共振预约等待15天”的红色字样,这个数字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大部分患者对及时诊断的期盼。
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医院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传统核磁共振设备如同被供奉在放射科圣殿的神器,用漫长的等待时间和严苛的场地限制,编织出一张困住患者的无形大网。
一个更为严苛的事实是:全国脑卒中中心竟无一台核磁设备,CT检测80%的漏诊率让无数脑血管急症患者在等待中错失黄金救治时间;而新生儿暖箱与昏迷病床旁,更是从未出现过核磁设备的身影。全球有600万患者死于脑卒中,中国每年有200万患者死于脑卒中,主要原因是得不到核磁的及时诊断。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大型核磁总量约1.4万台,按人口基数计算,每百万人仅拥有10台,与西方发达国家每百万人90台的配置相去甚远。
当核磁的价格进入100-200万元区间,则中国80多万家基层医疗也有能力配置;当核磁的重量突破电梯及楼板承重的障碍时,则核磁便可以上楼进入各个专业科室;当AI可以辅助医生影像判读时,则基层医疗配备核磁将不再成为梦想,中科微影(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微影”)正在把“让核磁检测不再排队、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做得起核磁”变为现实。
源自中科院的顶配团队,从实验室迈向产业转化
中科微影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段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化的典范叙事。
2019年,时任北大口腔医院院长的郭传瑸教授来中科院电工所找到杨文晖教授,委托研发一款针对口腔的核磁。据他介绍,全国所有的口腔医院都没有配备核磁,而仅仅依靠CBCT无法获得软组织的信息,这对临床治疗是很大的缺陷。
这个信息启发了中科院电工所分管成果转化的蒋卫平。他开始考虑,能不能根据科室的需求,量身定制外形、场强、成像序列,从而做成一系列科室化的核磁呢?这样不但可以大幅降低核磁的重量及成本,更可以把影像科广谱的核磁检测变成科室化的精准医疗。
一个崭新的念头闯进蒋卫平的脑海:如果做一款核磁产品,它能解决大型核磁80%的问题,但是价格是大型核磁的20%,这个产品有没有生命力呢?带着这个问题,蒋卫平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市场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令人振奋的。至此,中科微影的雏形渐渐清晰。
中科微影是一家由中科院电工所生物电磁实验室骨干团队孵化的企业,而中科院电工所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结缘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全球刚刚崭露头角,中科院电工所便凭借敏锐的技术洞察力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迅速投身于这一前沿领域的探索。
1982年,中科院电工所响应原国家科委MRI技术开发课题,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及医疗机构开展研究。1984年,为推动MRI自主研发,电工所派技术团队赴硅谷学习超导磁体技术。1986年,国家委托中科院与美企合作成立安科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中科院电工所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安科公司的研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等关键技术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首台磁共振仪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首席科学家杨文晖是中科院关键人才、博士生导师,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7T动物成像MRI系统。与杨文晖并肩的,是拥有雀巢、悦达集团等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的蒋卫平。这位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出身的连续创业者,以商业视角洞悉到小型化医疗设备的市场蓝海。当杨教授的技术理想遇上蒋卫平的产业化思维,两人一拍即合,联合中科院团队核心成员,在2021年3月正式创立中科微影,并迅速获得蓝湾创投2000万元天使投资,投前估值达2亿元,开启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攻坚之路。
在中科微影的研发阵营中,还有一支堪称“顶配”的团队:东京大学博士蒋崛如同AI领域的“神经中枢”——这位曾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深耕图像分割技术的科学家,正将三维重构算法植入核磁设备的“大脑”,让0.2T设备的成像精度突破传统桎梏。中科院博士魏树峰则像硬件系统的“血管建筑师”,他带领团队用Ansys电磁场仿真技术雕琢梯度线圈,通过真空灌封工艺解决散热难题,让设备在移动中保持稳定“心跳”。而研发总监魏昭作为成像序列的“密码学家”,其主导的iScan Plus软件系统,正通过四维成像算法让脑卒中病灶在屏幕上实现毫米级显影。
“超导核磁价格贵限制了市场普及率,重量大不可移动限制了科室个性化的需求。而我们的小型科室化产品正好弥补了这些短板。”蒋卫平介绍,“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打破了放射科的围墙,是智能的床旁诊断设备。区别于传统的将患者带到核磁面前做检查,我们是把磁共振设备带到患者面前。使用我们的产品为患者进行初筛,需要进一步详尽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可继续通过医院去预约;如此患者既节省了自己的时间,同时也有效地节约了医疗资源。”
中科微影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在上海设有营销中心,在泰州及仙居设有生产基地。赣州是中国稀土的集散地,同时也是革命老区,享受国家特殊政策。为了整合稀土资源,提高与上游供应链的配合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公司计划未来在江西赣州设立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中科微影已在轻量化磁体技术、自屏蔽系统设计、AI辅助诊断算法等核心领域完成近90项专利布局,掌握全部核心技术,不受制于海外供应链,其中“小型核磁共振设备优化成像方法”等10余项专利已获得授权,构建起令国际巨头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2023年,中科微影获得江苏省泰州市113生物医药高层次创业人才、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生物医药初创组第一名、香港贸发局Start-up创业比赛全球Top10。2025年5月,获得上海市徐汇区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一系列荣誉印证着这家年轻企业的创新爆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和外界普遍认为做核磁共振会有辐射等危害的认知不同,核磁共振中的“核”字并非指核武器等核相关概念,而是指原子核。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是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产生信号来成像。
与X射线、CT等检查方法相比,它不产生电离辐射。对于一些需要多次检查的患者,如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监测的患者,使用MRI可以避免电离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潜在伤害。例如,儿童的骨骼和器官对辐射更为敏感,使用MRI进行检查可以减少辐射暴露风险。整体而言,核磁共振检测设备能够在早期疾病诊断、疾病分期和评估、健康体检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另辟蹊径,抢占核磁新蓝海
世界三大核磁巨头通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从上世纪80年代相继推出永磁MR设备,其中以1983年西门子推出的0.2T永磁MR尤为出名。1993年西门子推出Magnetom开放式超导核磁,三大核磁巨头自此都逐步转向超导路线。2018年通用、飞利浦重新关注永磁路线,2023年西门子也开始重新关注永磁路线。
总体来讲,超导路线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质量,更偏重科研;而永磁路线更偏重临床,实施够用就好的原则(不会造成误诊漏诊)。近年来,世界材料及AI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永磁路线重获新生。由于永磁路线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及重量,极大地拓宽了核磁应用的场景及边界,所以其市场容量远远超过超导,这也成为中科微影在产品上破局的关键。
中科微影的系列产品根据科室的成像需求,设定场强0.2-0.6T不等。首款自主研发的0.2T移动式头颈核磁设备,以750公斤的整机重量(仅为传统设备的1/10)和小于1000瓦的功耗,实现了“无需安装、即插即用”的革命性突破。
其核心秘密在于磁通汇聚的二极永磁磁体设计,通过多磁极结构优化,在保证0.2T磁场强度的同时,将设备重量压缩到可移动范畴。更令人称奇的是自屏蔽技术的应用,设备边缘10厘米外的磁场干扰即可降至5GS线以下,彻底摆脱了传统MRI对屏蔽房的依赖,为急诊室、ICU等场景的灵活部署扫清了障碍。
在射频与梯度系统领域,中科微影同样展现出硬核实力。梯度线圈采用基于Ansys的电磁场仿真与真空灌封工艺,梯度强度达16mT/m,切换率40mT/m/s,配合自主研发的头线圈与表面线圈,可实现2D、3D、DWI等多模态成像。成像软件Iscan Plus C2.0版支持多层多角度扫描与动态门控技术,结合AI辅助诊断模块,将图像信噪比提升至400,达到与大型设备媲美的诊断水平。这种“小身材、大能量”的技术奇迹,让中科微影在2025年NMPA注册申报中备受瞩目,首台产品预计于2025年8月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开启商业化的新篇章。
中科微影的技术创新并非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精准锚定临床痛点,在多个场景中实现了诊疗模式的重构,打破了原先只能在大医院的放射科才能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场景限制。
根据蒋卫平的介绍,在其构想中,中科微影的产品未来将帮助医院的大部分科室都可以用上核磁共振设备。核磁诊断的时空边界也可以从放射科延伸至更多医疗场景之中。
更重要的是,以往在基层医疗场景,设备的可及性与经济性成为关键。中科微影设备100-200万元左右的采购价(仅为大型设备的20%),加上无需屏蔽房、低能耗的运营成本,让基层医院首次具备了配置核磁设备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在产品研发中,中科微影发现,核磁诊断的应用场景还可以延伸到宠物行业,这展现了中科微影更广阔的商业视野。
针对宠物医院对高端影像设备的需求,公司开发了0.2-0.35T系列核磁,有针对猫科的专用核磁,有检测40kg大型宠物的中等核磁,还有可以用于移动核磁检测的医疗车。
公司拥有顶级的AI研发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未来不但可以大幅提高成像质量、提高成像速度,还可以实现智能读片诊断、远程诊疗,赋能宠物市场。
该设备在椎间盘突出、脑白质病变等宠物高发疾病的诊断中展现出显著优势——CT仅能显示钙化组织,而MRI可清晰呈现脊髓受压程度与水肿范围,直接指导手术方案。2024年7月,中科微影与华润动保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韩国达成合作意向,共享20年宠物核磁影像数据用于AI模型训练,开启了宠物医疗智能化的新纪元。
从国内到海外,掘金万亿蓝海市场
在医疗改革浪潮奔涌的当下,中科微影如同敏锐的弄潮儿,精准捕捉政策脉搏,以创新产品策略掀起行业变革。
在分级诊疗的版图上,中科微影巧妙地画出两道独特轨迹。其一,打破“影像科垄断核磁设备”的固有格局,让核磁设备化身“专科小卫士”,直接进驻骨科、神经科等专科门诊室。想象一下,患者再也无需在医院的长廊里来回奔波,在专科医生的诊室门口就能完成检查,医生也能即刻获取影像,快速诊断,诊疗效率如同装上了“加速引擎”。
其二,瞄准基层医疗的痛点,当传统核磁设备因高昂价格让基层望而却步时,中科微影带来了“亲民款”核磁产品,100-200万/台的定价,搭配贴心的金融方案,就像为基层医疗送上一把打开高端诊断大门的“金钥匙”,让优质影像资源真正“下沉”到百姓身边。
面对DRG改革的挑战与机遇,中科微影的产品更是展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构想中,未来公司产品的检测收费相比公立医院传统收费直降五分之四,这一价格优势不仅能大幅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还能让更多患者轻松享受到核磁检查。
科室化核磁的布局,更是让医院告别患者排长队、设备高闲置的难题。以前做一次核磁,患者可能要等上数天,如今在专科门诊就能快速完成,医院的病患流转速度大大提升,接诊量显著增加,在DRG付费模式下,以高效运营开辟出全新的盈利路径。
“未来不排除公司有进一步融资和上市的计划。”蒋卫平表示。“同时我们产品的市场也将不再局限于国内。海外市场,尤其是人口多。经济能力不强的国家将是我们重点发力拓展的对象。”
中科微影预测,小型核磁的应用场景非常接近于彩超,参照彩超的市场普及率,预计总需求量应该在20万台,中国市场容量3000亿元规模,全球市场容量1.5万亿。
站在医疗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中科微影正以“设备小型化+AI智能化+服务场景化”的三轮驱动,书写着未来医疗的答卷。在AI赋能方面,公司构建了基于信号诊断系统的底层架构,开发出脑卒中、脑水肿、脑肿瘤等多个病种的AI自动检测模块,通过深度学习优化原始信号,实现“买不起的买得起,不会用的轻松用”的基层医疗赋能。这种“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正在重构基层医疗的服务模式。
当0.2T的磁场强度不仅能清晰呈现宠物的椎间盘病变,也能捕捉新生儿的脑部发育细节;当750公斤的设备重量不仅能在医院走廊灵活移动,更能开赴野外驻训现场提供医疗保障;当中科微影的专利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更让核磁检测费用降低80%——这家年轻的企业正在用科技的温度重新定义医疗的边界。从实验室的磁体设计到急诊室的生死时速,从中科院的科研论文到基层医院的诊断报告,中科微影的每一步创新都在诠释着“科技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全球难题面前,中科微影以自己独特的智慧给出了创新解法——不是建造更多巍峨的影像中心,而是让高端诊断技术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医疗体系的每个末梢。当可移动的MRI设备如同新时代的“医疗轻骑兵”,穿梭于急诊室、救护车、社区诊所之间,精准医疗的阳光终将照亮每一个需要守护的生命。这或许就是中科微影存在的终极意义:以技术创新打破时空限制,用普惠医疗书写生命平等的诗篇。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