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FinFET的进阶与未来,是GAAFET?

08/18 14:58
1545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GAAFET 与 FinFET:全方位纳米片的“晶体管”

全环绕栅极晶体管(GAAFET)是半导体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代表着对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架构的进一步演进。作为新一代多栅极晶体管,GAAFET通过将导电通道从传统的垂直鳍片结构转变为纳米片结构,实现了更优越的栅极控制能力。

FinFET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教授(Chenming Hu)于1999年发明,通过将平面晶体管(MOSFET)结构革新为三维立体鳍片设计,使栅极三面包裹沟道,成功解决了25nm以下节点的MOSFET漏电和短沟道效应问题,延续了摩尔定律的生命周期。这一革命性技术被公认为半导体行业50年来的重大突破。英特尔于2011年率先商用后,台积电、三星等厂商相继采用,推动了7nm至5nm工艺的发展。

然而,随着摩尔定律的持续推进,芯片制造工艺不断向更小节点迈进,FinFET技术也开始显现出与当年平面MOSFET类似的局限性。当鳍片间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相邻鳍片之间的漏电流问题会显著加剧。这不仅导致功耗上升,还会影响晶体管在关闭状态下的控制能力,最终造成能效下降。FinFET面临着以下核心挑战:

●栅极控制弱化:当鳍片宽度不断减小时,栅极对漏电流的控制效率降低,即出现"栅极泄漏"现象

●结构局限性:虽然栅极从三面包裹鳍片,但底部仍与硅衬底接触,形成潜在的漏电路

电阻增加:过薄的鳍片结构会导致电阻上升,影响静电控制效果

GAAFET:从鳍片到纳米片?5nm以下节点的FinFET替代方案

在5nm及更先进工艺节点,GAA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 正逐步取代 FinFET,其核心创新在于用水平堆叠的纳米片替代传统的垂直鳍片结构。在FinFET中,导电通道仅被栅极三面包裹,而GAAFET的栅极则完全环绕纳米片的四个面,彻底消除了FinFET底部与衬底的接触问题。这种设计大幅提升了静电控制能力,使晶体管尺寸得以进一步微缩。预计到2030年,GAAFET将成为最先进半导体器件的标准架构。

GAAFET的商业化进展

目前,三星已在3nm工艺节点(MBCFET技术)中采用GAAFET,相比45nm工艺,其功耗降低16%,芯片面积缩小5%。台积电也计划在2025-2026年推出基于GAAFET的N2工艺,预计在相同性能下,功耗可降低15%-30%,同时芯片密度提升3倍。

GAAFET的制造挑战

尽管GAAFET性能优越,但其制造复杂度和成本远高于FinFET,因此初期将仅用于高端移动设备和高性能计算(HPC)芯片。关键挑战包括:

1. 更复杂的蚀刻工艺:

??需要多步蚀刻以精确控制栅极形状,并去除牺牲材料而不损伤其他IC层。

2. 更高精度的沉积技术:

??传统化学气相沉积(CVD)难以满足需求,必须采用原子层沉积(ALD),逐层构建原子级平整的薄膜,减少表面缺陷。

这些挑战使得GAAFET的良率和量产成本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但随着技术进步,GAAFET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半导体架构。

俗话说,字不如表,简单汇总如下供君参考:

扫码加入《芯科技圈-知识星球》收获丰富的半导体专业知识,还能加入VIP私享小圈子,与行业大咖学习交流掌握向上社交密码,资源变现,实现人生跃迁,欢迎扫码加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