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EMI-e深圳国际半导体展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本届展会覆盖终端应用、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EDA/IP等全产业链生态环节,并与第27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中国光博会)同期同地举办,形成“光电+半导体”的产业协同效应。
展会之际,芯师爷专访国内数家半导体产业链优秀企业,特别推出“硬核芯声”专题报道。本文为芯师爷专访广东微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容科技)车载行业技术总监王迪峰,探讨国产高端MCLL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路径。
微容科技位于广东省罗定市,主营被动电子元器件MLCC,是中国高端MLCC主要制造企业。
以下访谈内容根据现场采访整理,作不改原意编辑。
1、微容科技本次参加SEMI-e展会,带来了哪些核心产品与技术亮点?最希望向行业传递什么信号?
首先我们带来了极限高容车规级MLCC,采用高精度多叠层产品,采用国际领先的快速烧结设备和独特的排烧一体化工艺技术,通过创新的制造工艺实现了卓越的产品性能。该系列产品已通过汽车电子行业权威的AEC-Q200认证测试,具备优异的高耐压特性和超高可靠性,完全满足汽车电子应用对核心元器件严苛的品质要求,满足智能驾驶/网联领域、智能驾驶/车控领域、三电系统/动力行业领域覆盖等,并与国内外众多知名车企、Tier1&Tier2展开全面合作,车规品定点项目高达150+。
此外,我们也带来了微容科技拳头MLCC产品超微型MLCC及高容量MLCC。
通用级008004-0201超微型系列及射频系列已成为行业绝对主力供应商;月产能超过280亿片,产销量达到了全球前三水平。
在高容量MLCC方面,采用亚微米级超薄陶瓷介质膜层制备,高比容,容量全系列覆盖,最高已突破至220μF,并还在持续不断提高。
我们想传递的信息是:在国产化替代的道路上,微容科技已经具备了高端MLCC的规模化量产能力和技术实力,正全力进军高端市场,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MLCC国产化的核心支柱。
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平台,让企业看到我们不仅有匹配国际顶尖的技术,更有稳定且大批量交付的能力,能够真正为客户解决供应链安全与国产替代的需求。其实也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已经走出来了。
2、全尺寸全系列(0201-1210)”是一个关键标签。在如此宽泛的尺寸范围内,同时满足车规级的高可靠性要求,最大的技术挑战是什么?微容是如何攻克这些难题的?
我们概括一下可以说,最大的技术挑战就是如何在不同尺寸的MLCC微型结构上,实现材料、工艺和可靠性的高度统一和一致性。
比如0201与0402这两款尺寸的产品,在车规级MLCC里算是微型产品了,在汽车电子严苛的温度变化、振动和高压冲击下,一处微小的裂隙都有可能造成产品失效乃至导致整车功能异常。这极大地考验了MLCC如何在极小的空间内进行多层的陶瓷堆叠,以保证其在稳定运行的同时保持高可靠性。
像1206 1210这两款大尺寸产品,虽然内部空间已经相对充裕,但在高温高压下,要保证整个大面积介质层的均匀性、致密性和长期稳定性,防止出现裂纹、老化的问题。
还有在工艺窗口方面,车规级产品要求100%的“零缺陷”理念,生产工艺必须极度稳定和一致,任何批内或批间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导致产品无法通过85℃/85%RH(高温高湿负载测试)或1000次以上的温度循环测试(TCT)等检验。
3、除了尺寸齐全,微容科技的车规MLCC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参数的优势具体到应用场景中,会带来哪些客户体验感的提升?
MLCC作为标准化的系统级元器件,一方面在产品上,我们不仅保证产品的基本电性能和可靠性满足车规级标准,并且可以提供在应用端不同的场景下(包括不同的温度、电压、频率等)准确的性能参数,供客户选型参考。另一方面在服务商,我们也会经常和客户研发端进行深入交流,从产品性能、周期、成本等多维度综合考虑给出我们的选型建议,并且也会根据客户应用需求对应地开发一些产品,比如针对芯片高算力开发高容产品、针对电源高电压开发高压产品、针对机械震动开发软端产品等。
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用户并不会看见微容科技的MLCC,但在操作汽车电子系统的时候,微容科技的MLCC实际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更稳定、更安全的体验感护航。
4、作为国内最早创建车规品研究院的国内MLCC厂商,微容科技可提供全系列AEC-Q200车规级MLCC,对公司而言意味着什么?这对中国MLCC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又分别有什么意义?
首先,对我们微容科技来说,这不仅是“目标落地”,更是我们多年锚定高端市场的“成果验证”。自创立起,我们就把高容和车规级的高端MLCC作为主战场,在2018年率先成立国内首家车规品研究院,从搭建独立开发体系、专用生产设备到专属车间,一步步啃下“全尺寸+全系列”的硬骨头。
现在作为能提供全系列AEC-Q200车规级MLCC并可批量供货的制造企业,这说明我们真正具备了和国际行业巨头同台竞争的底气。对我们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站稳高端市场的“入场券”,让我们更有信心去攻克剩下的技术差距,朝着“中国高端MLCC国产化核心支柱”的目标走得更稳更远。
那么对于中国MLCC产业链的意义,最直接的是打破了长期被日韩企业垄断车规级MLCC的局面。过去国内车规MLCC几乎全依赖进口,会面临交付周期长、产品高溢价及供应链波动等问题。我们的突破,基本解决了多个MLCC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更重要的是,这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因为我们正推动供应链本地化,邀请上游供应商落户罗定生产基地,从原材料到设备端形成协同,同时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升技术水平,让中国MLCC产业链实现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主可控”的关键跨越。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价值,核心在于“筑牢供应链安全”和“助力产业升级”。当前,汽车电子占MLCC全球市场规模的30.5%,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19.8%,加上燃油车智能化,对高电压、高可靠性、高频次的MLCC需求越来越大。我们的全系列车规产品,既能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所有汽车电子场景,还能提供定制化方案,比如针对芯片高算力做高容产品,针对电源高压做高压产品,同时凭借本地交付优势和成本优势,帮客户降低综合成本。更关键的是,这让中国汽车产业链在核心元器件上有了“国产替代”的可靠选择,不用再担心“卡脖子”风险,能更专注于汽车技术的创新和迭代,这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是重要的支撑。
5、目前微容的车规MLCC产品已经进入了哪些主流车企或TIER 1供应商的供应链?客户在选择贵司产品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
目前,我们的车规级MLCC与比亚迪汽车、零跑汽车、广汽集团等国内龙头车企均有合作,同时与国内外众多知名Tier1/Tier2展开了全面合作。车规品定点项目数量高达150+,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身控制、三电动力系统等汽车电子核心场景,已成为当前众多车企MLCC选型时的优选供应商之一。
说到具体案例,我们与比亚迪的合作,是我们在车规及高端MLCC领域深耕的典型缩影,双方的契合度从合作成果与发展理念两方面均能体现。2022年,比亚迪向我们颁发了2021年度“特殊贡献奖”,这是对方对双方长期合作成果的高度肯定,也让我们更坚定与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的发展方向。作为比亚迪集团的主力MLCC供应商,我们的合作不局限于单一板块,而是渗透到其各个产品和事业部——从电池、PC,到核心的汽车及部件业务,甚至涵盖各类OEM、ODM代工产品,相当于全链条参与了比亚迪的产品研发与生产。
客户选择我们,主要基于三大核心因素:一是技术与产品的高可靠性保障,二是服务的匹配度,三是本土化服务优势。
比亚迪对我们的认可,核心也源于这三点。在产品更新迭代过程中,比亚迪对MLCC的性能要求极高,而我们在高温、高容量等车规级MLCC领域的技术突破,恰好能精准满足其需求。例如在车规领域,我们作为国内首家可系列化提供车规级MLCC的供应商,已实现稳定供应符合AEC-Q200标准的0201、0402、0603全尺寸车规产品;加上严格执行IATF16949体系管理,让我们得以跟上比亚迪汽车业务快速发展的节奏,甚至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推动双方合作持续深化。
除了产品硬实力,比亚迪还特别认可我们的服务响应能力。他们表示,我们专业的MLCC技术支持团队与快捷灵活的样品服务,能有效加快其新产品的研发与测试进度;即便面对新产品的特殊性能要求,也能快速响应。这一点在汽车电子快速迭代的当下,尤为重要。
此外,我们的本土化服务优势显著。依托广东罗定生产基地的区位优势,我们可提供从选型设计到失效分析的全流程快速响应服务,样品交付周期较海外厂商缩短50%以上。
更重要的是,我们与比亚迪的发展理念高度同频。比亚迪深耕汽车、新能源等产业,以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微容自成立以来便锚定高端MLCC市场,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MLCC制造商之一,为中国高端电子制造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这种“以技术驱动发展”的共同理念,让双方的合作能走得更稳、更远。
当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国际头部企业仍存在差距,例如部分高端材料、关键设备仍需进口。但我们正通过后发优势,依托采用最新设备与工艺降本、凭借本地化服务优势持续追赶,目标是成为“中国高端MLCC国产化的核心支柱”——既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也推动整个产业链实现升级。
6、展望未来,微容在车规MLCC下一代技术上有怎样的研发规划?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什么?
近年来,我们在MLCC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比遥遥领先同行,制造设备、生产环境、管理体系均达到目前行业一流水平。在未来几年,车规MLCC的研发规划也十分清晰,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方向:第一,持续攻克车规MLCC的“三高痛点”,即高可靠性、高耐温性与高频性。随着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的普及,800V高压平台、域控制器集成功能增多,对MLCC的性能要求持续提升,“三高”突破能直接匹配高端应用场景。
第二,在原材料与核心工艺上进一步突破。比如,优化陶瓷粉体及原浆的制备技术,推动超薄流延、精密印刷叠层等工艺逐步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从生产端提升产品良率、一致性与可靠性。
第三,针对新能源汽车与AI领域的定制化需求开发产品。让微型系列保持现有领先优势,高压系列完善规格并向3000V拓展,高容系列对齐国际头部水平,同时逐步完善软端、高温、三端等特殊需求产品,精准适配芯片高算力、电源高电压的应用场景。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迭代,让微容的车规MLCC在性能与品质上完全对标国际一线水平。
在下一步发展目标上,我们主要围绕“智能制造”与“市场突破”两大板块推进:
在智能制造上,新六年计划现已启动,二期智慧工厂目前已封顶,预计2026年投产,其中专门规划了车规品专用工厂,重点满足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的市场需求,2027年达产后年产能将超过9000亿片;更长远来看,我们还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灯塔工厂,2029年完成投资后,2030年达产期年产能将突破12000亿片,进一步夯实规模化交付能力。
在市场突破上,我们将重点抓住新能源汽车与AI两大风口,深化与国内外Tier1/Tier2供应商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领域的市场份额。AI眼镜、超薄手机所需的超微型MLCC已实现量产,后续还将推进更微型化封装技术的研发与落地,抢占智能穿戴市场。
7、对于正在寻求国产车规MLCC替代或合作的国内汽车电子厂商,您有什么建议?他们应如何与像微容科技这样的本土领先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成长?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正迎来国产车规MLCC替代的黄金机遇期。对国内汽车电子厂商,我的建议是:首先需要密切关注行业最新趋势与技术动态,像新能源汽车的高压化、智能化发展,提前做好产品布局,同时要把好自身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关。
其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得重点考察两点:一是对方产品是否满足车规核心要求;二是有没有稳定的量产能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毕竟车规产品不是做样品就行,既要能大规模交付,还得跟得上技术迭代。唯有如此,才能在与合作伙伴的协同中更具竞争力。像我们微容,现在车规级MLCC已经实现0201-1210全尺寸全系列开发,有独立的开发体系、专用设备和车间,还落实了IATF16949体系、严格执行VDA6.3过程管理,批量供货经验也足,这些都是能给合作兜底的基础。我觉得,只有提前布局、严抓标准,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住国产替代的发展红利。
至于协同创新、共同成长,我觉得核心就是“提前对接、深度绑定”。比如研发环节,厂商不用等产品现成了再选,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需求提前跟我们的研发团队沟通,这种“零距离沟通”能少走很多弯路,还能快速落地定制化方案。而且我们也很注重跟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现在已经邀请了5家供应商落户罗定基地,就是为了减少沟通成本、提升协作效率。如果汽车电子厂商有长期合作规划,也可以跟我们一起推动供应链本地化,这样不管是样品交付速度,还是量产时的成本控制,都会更有优势。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给国产厂商多一点“成长空间”。客观说,我们现在跟村田这样的国际巨头还有差距,比如个别高容产品的良率还在爬升,我们的车规品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步扩大。如果厂商能在合作中跟我们一起打磨产品,比如在实际应用里多给我们反馈性能数据,帮我们优化细节,最终不仅能拿到适配自己需求的产品,还能一起把国产车规MLCC的整体水平提上去,形成“双赢”局面。
总的来说,国产替代不是“将就用”,而是“优选用”,关键是找靠谱的伙伴,提前对接需求、深度绑定协作。只有上下游一起发力,才能真正建立起国产供应链的优势。
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