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官方信息透露,三大运营商均已先后获得了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三大运营商基于eSIM手机业务的博弈随即也激烈展开。而这场由eSIM技术引发的运营商博弈,可能将重塑中国的通信市场格局。
- 01 -
eSIM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可谓一波三折。早在2018年,中国联通就率先在六个城市开启“一号双终端”试商用,成为中国大陆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运营商。然而好景不长,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以“业务维护升级”为由,同步暂停受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eSIM卡办理申请。
eSIM业务的突然停摆,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早期存在的安全漏洞——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过虚假身份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另一方面,则有更深层次的运营商博弈考量——eSIM手机业务对于三大运营商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对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来说是武器,对中国移动来说则可能是“凶器”。
eSIM的核心特性在于“无卡化”带来的便捷性与自由度,这也意味着用户转网的成本降至极低——无需等待SIM卡邮寄,甚至无需去营业厅,理论上在线即可完成运营商切换。
这一特性,恰恰击中了不同运营商最敏感的神经。
截至去年底,中国移动以56.1%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占23.7%和20.2%,而正是因为三家市场份额的悬殊差距,导致了三家对待eSIM手机业务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长期处于追赶者地位的中国联通,在面对中国移动庞大的用户基础时,必须借助eSIM这类差异化技术吸引高价值用户,以实现市场突破。所以,联通在eSIM上显得很焦虑。在9月10日苹果新款iPhone 17 Air还未正式推出时,便有消息传出中国联通要对苹果eSIM项目进行支持。与此同时移动和电信还没有任何动作。这种积极姿态背后,是联通作为市场挑战者的战略选择。
而中国移动作为拥有最大用户基数的市场领导者,首要任务则是守住庞大的现有用户,eSIM技术带来的用户切换便利性可能对其形成冲击。eSIM通过OTA技术支持用户15秒内在线完成携号转网,将传统复杂的转网流程大幅简化。这对依靠实体SIM卡形成一定用户粘性的移动来说,确实构成挑战。当前,个人市场收入占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营收比例超过一半,其收入变化对公司整体营收增减有极大的影响。
相对于联通的积极和移动的保守,中国电信的态度相对比较中庸,或者说谨慎,因为一方面,中国电信用户规模相比中国移动而言处于劣势,eSIM带来的是机会,另一方面有分析指出,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通信功能目前需要依赖实体SIM卡进行鉴权。如何协调eSIM这项面向未来的新技术与现有的重要服务功能,可能也是中国电信需要综合考虑的技术点之一。
- 02 -
那现在无论愿意与否,eSIM手机业务是正式到来了,对行业市场格局有什么影响呢?或者说,市场格局会否彻底被颠覆呢?
我先说观点:不会!
我的依据也很简单,随着携号转网这些年的实施,用户转网的成本其实已经大幅下降,但市场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绝大部分用户还是会理性地去评估网络质量、套餐性价比、客服体验乃至亲友间组网优惠等综合因素,而不仅仅是资费高低或其他单一因素。 中国移动凭借其长期积累的、覆盖最广的优质网络基础设施,以及近年来形成的人心红利,依然构筑了强大的护城河。
eSIM技术降低了用户“用脚投票”的门槛,会促使三大运营商在服务上展开更激烈的竞争,但它本身并不会瞬间抹平运营商之间在网络覆盖、品牌信誉、服务质量和存量用户规模上的巨大差距。
那eSIM手机业务的全面上线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认为是好事。
eSIM技术的推广将改变运营商的竞争逻辑。随着用户切换运营商门槛的降低,依靠实体SIM卡形成的转换成本大幅降低,市场竞争焦点正从资源壁垒、资费水平转向服务体验。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更加依赖于服务质量、套餐灵活性和用户体验。
比如,未来运营商需要不断推动服务精细化,推出更个性化、灵活多变的套餐来吸引和留住用户,例如按需订阅、自由组合的流量与语音包。同时也将加速数字化转型,eSIM为智能手表、平板、XR设备乃至汽车等更多终端独立入网提供了便利,将催生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迫使运营商从管道提供商向生态服务商加速转型。而对于用户而言,用户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这将倒逼运营商提升客服响应速度、解决投诉的效率,优化整个服务流程。
所以,这场由eSIM技术引发的运营商博弈,虽然短期内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但长期来看,它将推动行业进入以用户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行业发展质量高了,三家都有好处,自然是好事一件!
- END -?如有合作,请联系
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