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7.6#基于FPGA的DDR3/4_IP核的应用
|
|
为鼓励大家动手动脑,早日成为技术大牛。电路城论坛现在推出#每日一练#栏目,由版块版主出题及提供答案,内容涉及电源,射频,单片机等各种技术话题。我们会在周一至周五的早上10:30更新问题和前天问题的解题思路及答案。欢迎大家参与。
本期内容来源于:
Casper.T,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在读硕士,对模拟通信,智能电子设计以及FPGA图像处理和加速器有丰富的设计经验。现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运营方面的工作。
对于熟悉Intel FPGA的老(gong)司(cheng)机(shi)来说,外部存储器的控制早已是轻车熟路,但是对于新手,DDR3/DDR4 的IP核使用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不过没关系,下面我们就借助参考资料《pg150-ultrascale-memory-ip》,以该手册的脉络为主线,对DDR3/4控制器进行探讨。
1.IP核结构
根据官方提供的资料,IP核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用户接口,内存控制器以及物理层接口。对于用户来说,我们需要研究清楚的是用户接口部分内容,其余两部分只需了解即可,这里就不展开论述。 读写效率
X8是表示,该内存颗粒的数据总线为8bit。常见的还有x4/x16。 2.读写时序userinterface操作 整个DDR的IP核应用,主要都是围绕这以下几个路径进行,开发者直接打交道的是IP_core的userinterface。其他物理底层的内容,由IP自行完成。主要指令路径包括:Command Path、write_Path、read_Path以及维护指令(Maintenance Commands)。 Command Path 顾名思义,就是读写操作指令写入的路径。当app_rdy与app_en都有效的时候,新的指令才能写入命令FIFO里,并被执行。
Write Path 数据内容写入IP核的路径。
从上述的时序图看来,与写入路径相关的信号有app_adf_data、app_wdf_wren以及app_wdf_end。虽然说,写入的数据路径与指令路径可以不对齐,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建议还是对齐操作,要不然容易出问题(后续调试测试的内容有提到)。
pp_wdf_end为高,表示该数据这次写入请求的最后一个数。以上图为例,4:1mode是指用户接口时钟与物理层驱动DDR的时钟之比为1:4。比如用户接口的数据总线为64bit,物理层驱动DDR芯片位宽为8bit ,BL=8, 在4:1mode下,那么正好一个用户clk可以执行完一次突发传输(DDR是在时钟上升沿和下降沿都传输数据)。所以在执行传输的过程中,app_wdf_end为高。
Read Path 数据从IP核中读出来的路径。
Maintenance Commands(维护指令)
这里可以解析为什么读写效率不能够达到百分百,由于ddr需要刷新等导致。其中启动刷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动刷新,即IP核自己产生满足时序的刷新请求,另外一种是通过选中“启用用户刷新和ZQCS输入”选项来启用用户模式。在此模式下,当init_calib_complete有效之后,由用户负责发出Refresh和ZQCS命令以满足DRAM组件规范所要求的速率。ZQCS是用于ZQ 校准,这个与ODT相关。
问: ODT(On-Die Termination),是从DDR2 SDRAM时代开始新增的功能。其允许用户通过读写MR1寄存器,来控制DDR3 SDRAM中内部的终端电阻的连接或者断开。那为什么要用ODT呢,把你的答案写出来吧,如果能给出二次封装与测试的结果当然更好哦?
答:
|
|
|
|
|
|
|
|
|
|
|
|
沙发
zhang_jun_1495711
发表于 2021-8-27 16:53:02
|
只看该作者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