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收藏

三网融合应是差异化服务

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 1625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13-10-31

?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在人民邮电报上发表文章称三网融合应是差异化服务。他说三网融合的本质是务实、服务、惠民、协作、共享。其 “根本合作意识”是放低局部利益、寻找共同支点、转向用户中心、协力有效服务。目前,政策上的壁垒已经去除,但是心态上的壁垒是否还在?
三网融合应该以服务为本,推出有效的服务才是三网融合的架构。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 “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在先后两批试点城市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有效的应用提供给用户,有的是把业务形态绑定在一起,有的是把付费方式绑定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已经成为总体的发展方向。
福建金钱猫专注于三网融合产品的研发已数年之久,自始至终拥护国家政策,不遗余力地贯彻国家相关文件,诚挚与各级广电公司合作,为推进三网融合添砖加瓦,配合实践“宽带中国”政策,大力发展EOC和PON业务,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在全国范围派出大量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三网融合是发展趋势,而不是具体目标。用户向心性与服务向心性是三网融合根本的正向牵引力。同时,基于既有产业格局的合作心态、放低自身利益的开放协作心态、面向信息与文化公共服务的产业指向,以及信息社会演进的自组织性,都将促使三网融合得到快速推进。未来,对三网融合的历史评价,将取决于其为社会和人民带来怎样的功用。试点与非试点应该分举共进、先试先行。未来,三网融合将造就的产业氛围并非同质竞合,而是差异化服务。在此趋势下,未来的媒体产业链应是服务性的渐进。
【新媒体产业链在融合】
纵观人类历史,曾有多次的科学技术关键创新或社会服务应用体系变革,导致当时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普遍应用,也显著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这些变革及其引发的后续社会效应,均可理解为当时的一次“新媒体革命”。因此,宏观意义上,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新媒体”,在本质上是人类历史中一脉相承的“新媒体”中的一代,即在数字信息技术(其中包括网络技术)驱动下的新一轮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所产生的各类媒体形态的总和。
相对于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可记录符号媒体、大规模印刷媒体和电子化媒体而言,这一代新媒体统称为“数字媒体”。尽管当前若干新媒体形态同数字技术的联系并非本质性的,但是它们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移动性”是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效应,包括宽带无线通信与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所构建的无线多媒体信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乃至亚微米和纳米信息技术所构建的便携式终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蜂窝网络等技术所构建的移动信息环境。在这一认知态势下不难看到,“新媒体”正是由一代代已成为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而来,在当前的数字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仍将迎来新发展的一种包含了社会、科技和人文等因素在内的信息传播体系演进趋势的综合,而未来的“新媒体”也将具有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内涵和范畴。
新媒体产业链最大的特征就是融合。各类媒介系统和媒介形态在内容制作与集成、内容与服务传播及分发、受众体验、服务机制等层面产生趋同与会聚的趋势,不同新媒体形态在技术、运营和服务模式上趋同,内容制作与集成机制融合,媒介内容与服务分发网络融合,媒介形态间信息服务机制相互支撑,终端体验渐趋一致。媒介融合是形成未来具有泛在性、无缝连通性的媒体信息环境的历史性阶段。
【云媒体平台应用模式】
云媒体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方式。总体上看,我们是希望通过智能业务支撑平台,来实现在三网融合的网络架构下,不管物理网络是什么环境,都允许支持通过APP化,在电视机和手机、PC等平台上实现用户体验的融合。
结合三网融合的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可以在云媒体平台上开展三种特色的服务。第一种是把原来的点播体系迁移到云媒体平台上,利用云存储和云服务提供的更为柔性的服务,它的终端从机顶盒拓展到多种终端,中间依托的当然是以广电网络为主,再结合Wi-Fi和歌华有线等这样一些网络,把内容点播这个业务做活。第二,以手机和移动终端为基础,支持广播电视网络和数据化的多业务终端融合的方向。第三,结合互联网视频和广播电视网络,把互联网视频内容在广播电视网络上分发并提供一个渠道。
(福建金钱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