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收藏

三网融合下IPv6的应用

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 1412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14-02-11

?
(来自:福建金钱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聚焦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网络之间的融合,通过三网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用户获得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的终极动力源于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则源于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其应用广泛,遍及各个领域,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目前,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都在向具备“四重播放”能力网络方向演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为基础,实现视频、语音、数据和移动业务等综合承载的网络;电信网则利用NGN技术实现基于分组的视频、语音、数据和移动等业务综合承载;正在向NGI方向演进的互联网也基本具备“四重播放”能力。
  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广电运营商将会以IPTV业务为基础向其他业务领域推进,而电信运营商则会利用三网融合政策开展IPTV业务,以占领新的制高点,因此IPTV是三网融合的主要切入点,将对IP地址产生大量需求。其中表现在广电网络双向改造所产生的地址需求和手机电视业务所产生的地址需求。
  此外,三网融合还为物联网等应用的规模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传感技术等的进步,更依赖于网络的发展。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网络范围的延展,而三网融合将进一步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因此三网融合可以为物联网相关业务的开展奠定更坚实的网络基础。
  IPv4向IPv6平稳过渡
  相对于三网融合及后续业务开展所产生的巨大地址需求,IPv4地址资源却濒临枯竭,届时全球基于IPv4的互联网体系将面临地址枯竭的境地。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IPv6的部署和应用,以应对IPv4地址即将枯竭的局面。
  由IPv4向IPv6过渡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地址转换技术等。最初,业界希望通过IPv4和IPv6双栈方式实现IPv4向IPv6的平稳过渡。首先在终端和网络上实现双栈部署,使用户可以同时获得IPv4和IPv6的网络资源和服务,伴随着IPv6应用增加及IPv4应用向IPv6应用的迁移,人们就会逐渐淘汰IPv4而转向IPv6。这种设想的前提是CP/SP已经开始提供基于IPv6的应用和服务并正在积极向IPv6迁移。
  事实上,在IPv4向IPv6平稳过渡过程中,网络应用对IPv6的支持是一个关键因素。出于对网络和终端支持能力的疑虑,并考虑到向IPv6迁移过程中的改造成本和风险,除少量大型CP/SP(如Google)和一些与网络运营商合作的CP/SP外,几乎没有CP/SP主动提供基于IPv6的服务。在IPv6应用缺乏的条件下,用户自然缺乏使用IPv6的动力。在CP/SP和用户缺乏使用IPv6意愿的情况下,IPv6的引入进程非常缓慢。鉴于目前IPv6引入的困境以及IPv4地址资源加速消耗的情况,应从IPv6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入手,积极推进IPv4向IPv6的平稳过渡。
  因此,在IPv6引入过程中,应坚持网络先行的原则,从电信和广电运营商的网络改造入手,通过网络和支撑系统的改造和优化,使其具备IPv6能力。同时,从电信和广电运营商的自营业务着手,开展基于IPv6的业务,进一步完善IPv6产业链,为IPv6业务的大规模开展夯实基础。
  IPv6要实现地址聚合
  在IPv6地址体系结构的标准设计中,64位前缀与64位接口标识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IPv6地址。然而,如果不考虑地址聚合等因素,小于64位的子网前缀没有太大现实意义。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不会出现地址规模超过264个地址的局域网,如果采用标准的IPv6地址体系结构,将会造成IPv6地址空间的极大浪费。因此,在IPv6地址实际分配过程中,应考虑子网前缀大于64位的情况。
  目前,IPv6地址配置方式包括手工配置、有状态自动配置和无状态自动配置三种。手工配置通常用于点对点链路或隧道节点的地址配置,RFC?3627指出点对点链路最好使用/64地址,而非/112地址,但是为了避免地址浪费,应尽量为点对点链路或隧道节点手工配置/127或/126的地址。尽管无状态自动配置方式支持即插即用,终端可以在无需任何配置的条件下接入网络,实现便捷接入,但这种方式需要通过EUI64规范所产生的64位接口标识形成一个符合IPv6标准地址结构的地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址空间的浪费。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