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收藏

老师不会用QQ 学生当场被“气晕”住院

#其他 #其他 2588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07-10-22

前几天,汕头一位姓许的年轻人(今年23岁,是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人。)在用电话指导老师如何用QQ接收文件时,由于老师是个QQ盲,对QQ陌生,屡教不懂,小许只能耐心地教他如何点击、接收,但教了好几遍仍然是老样子.于是小许又在电脑上截图发给他,对方还是不懂。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讲解多遍后,小许觉得心烦不已,顿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之后便栽倒在地,竟然就把他给气得当场晕倒而入院抢救。醒来后发现自己已躺在医院病床上。 据医生介绍,小许的晕倒属于过分激动所致,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被气晕了”。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幽默新闻,从这个事例中折射出我们很多老师的无能。 一个老师,如果他的知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知识上,他怎么和现代的学生接轨?他所传授给学生的东西还有没有实用价值? 现在最难教的是中小学生,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心理的所思所想,与10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一个连QQ都不懂得的老师,如何能够深入孩子们的思维轨迹,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教育的本身是“接受学”,只有孩子接受了,才能够达到“传授”的效果。而我们很多老师视与孩子们之间的代沟而不见,就象两个陌生人之间,你说你 的,他想他的。在老师眼里,自己所说的话成了“对牛弹琴”而一味的责怪现在的孩子不热爱读书;而在孩子的眼里成了“对,牛在弹琴”,老师所说的那些东西,根本就无法深入孩子的心灵。这样的授课有效果吗? 我们的老师,已经把"老师"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个养活自己的职业。而没有考虑到社会的责任。家长们那么信任的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又有几个老师担负起了培养孩子的责任?现在早已经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学生渴求的已经远远不是黑板上的几个数字和文字。在社会道德理念、行为规范迅速转型的时代,学生更多的是来自情感、家庭、社会的疑惑。 孔老夫子在他那个年代就知道“师着: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我们的老师似乎只知道“授业”,“传道”是什么呢?就是教会人处理做人做事的方法,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管、情感观的指导。学生年代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如果不善于引导,势必误入歧途。“解惑”又是什么?父母和孩子的辈分差距,导致两者之间必然形成代沟。父母总以“长辈、大人”的角度“自上而下”的告诉孩子“应该这样,不能那样”,而我们当今的孩子已经不是以往那么“听话”的孩子,他们认为自己有独立的思考。而他们的思考往往和家长是难以合拍的。最后形成的往往是“亲情下思想的隔阂”。孩子们的朋友往往是跟自己一样“不成熟”的孩子,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又会形成什么结果?老师理当担负起孩子们的朋友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辜负家长对老师的期望和寄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不深入孩子的喜好,不了解社会的最新发展状况,又如何能够跟孩子们“先进”的思想走到一块?家长的唠叨已经让孩子们产生逃离“家”的冲动,难道还要孩子们产生厌学和逃学的冲动吗?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喜欢的人对我们说话,我们是很难听进去的。 老师,你不能让学生感到你“讨厌”! 再看看我们的大学,我从教已经有10余年,目睹学生逃课的现象也心寒。家长砸锅卖铁、省吃节用送孩子来读书,为的就是孩子能够学到真本领,配得上“大学生”这个名号。我今年教大四的学生,常听到学生跟我说,学了四年了都不知道学了什么,马上面对社会了,内心很疑惑和恐惧。我且不说学生的责任,就说我们的老师。10几年前的教案还在拿着跟学生灌输,而这个教案又曾经是老师的老师传过来的。而使用的教材,是从图书馆的灰尘堆里取来的教材。老师的知识不更新,又如何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现实中,往往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书呆子”们,选择了当老师,对社会知识来说,很多老师根本就是“文盲”。目前的教育体制对好老师的评分标准就是完整的教材教案大纲,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就是“教授”的标准。于是这些老师一天到晚埋在故纸堆里动抄西抄,而全然不顾自己的成果是否与社会合拍,能够为社会所用。老师成了教专业课的机器,成了发表论文的机器,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学的是否有用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否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与老师无关。失业、待业那是社会的事情,关老师屁事!!! 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他的生命有2/3是跟老师在一起度过的。也就是说能够真正引导他走想正确的道路,学习到真正的本领,这个人只有老师了。如果一个学生在他(她)20多岁的时候还懵懵懂懂,那就是老师的责任。 “老师”不只是一个职业,社会对老师的尊重,是因为老师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老师,请你尊重全社会给你头上戴上的那 “耀眼的光环!!!”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