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芯片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由于贸易政策的变化和行业周期的低谷,许多芯片巨头的营收和利润受到了直接影响。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一直通过本地化和产品创新来应对周期波动性强的市场环境。
在创新方面,ST推出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芯片产品,包括高性价比的STM32C0系列微控制器(MCU)和STM32U3微控制器等。这些产品不仅提升了设计灵活性,还在性能、存储容量和通信能力上做出了显著的改进,满足了边缘AI、数字电源、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的需求。
2025年5月16日,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在深圳举办了STM32工业峰会,并发布了多款面向物联网和工业应用的新型STM32解决方案。与非网记者在峰会现场体验了ST产品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ST展示了一整套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覆盖从现场传感器、执行器,到边缘计算、工业通信与人机交互(HMI)系统,体现了ST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系统集成能力和芯片生态优势。
STM32C0:高性价比与更大灵活性,满足更复杂应用需求

STM32C0系列微控制器(MCU)以其高性价比和实用性为设计人员提供更高的设计灵活性,适合要求更高存储容量、更多接口及CAN FD支持的应用。STM32C051是该系列中的新产品,配备最高64KB闪存,适用于需要更大存储空间的设计,尤其是当STM32C031无法满足需求时。它采用最多48引脚封装,提供更多的接口和I/O通道,支持更复杂的应用需求。此外,STM32C091和STM32C092两款产品将闪存容量扩展至256KB,并采用最多64引脚封装,其中STM32C092还增加了CAN FD接口。该CAN FD接口使用户能够减少BOM成本,简化工业通信和网络设备的硬件设计,充分利用协议升级后的灵活性、速度和有效载荷能力。
此外,STM32C0系列还特别适用于简化产品级认证,如IEC 61508功能性安全认证,使得在工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更加高效和安全。STM32C0系列与STM32G0系列都采用Arm? Cortex?-M0+内核,尽管STM32G0系列提供更高的性能和功能,但这两个系列在封装样式、引脚排列和外设IP模块上具有许多共同点,因此在应用设计中可根据需要互换使用。
STM32U3:突破性低功耗为物联网产品带来长期运行解决方案
STM32U3新系列微控制器(MCU)凭借其卓越的低功耗表现,在物联网设备应用中展现出强大优势,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运行且能耗极低的产品,如电水燃气表、血糖仪、胰岛素泵、动物健康监测器、森林火灾探测器、恒温器和烟火探测器等。该系列MCU特别适合偏远地区应用,其依靠纽扣电池、太阳能或热电源维持工作,消除了传统智能设备高能耗的难题。
ST工作人员对与非网记者介绍,STM32U3继承了ST超低功耗通用微控制器系列的传统,引入了近阈值设计等创新技术,使得动态功耗降至极限,相比上一代产品,其能效提高了五倍,有助于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进展为物联网设备、智能手表、穿戴设备和耳机等消费类产品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STM32U3系列还在安全性上做了提升,采用最新的硬件安全技术,提供强大的网络保护。MCU将密钥永久固化在安全内存中,从而消除了易受攻击的CPU取指操作,有效提升物联网设备的信息安全。
在应用层面,STM32U3 MCU为动物健康监测硬件带来了显著提升。该MCU的工作模式功耗仅为几?A/MHz,使得当前数据处理算法的能耗显著降低,同时还能增加新功能。其先进的低功耗模式可以让设备在没有数据需要处理时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现场展示数据,STM32U3在EMBC标准测试程序中的平均功耗仅为9.xμA,而多家竞品在30~40μA区间,表现出STM32U3在低功耗控制方面的显著优势。该特性使其在需要长时间运行且传输频率较低的应用场景中尤为吸引人,如远程传感、智慧农业和可穿戴设备。
特别是在远程抄表设备的应用中,采用STM32U3搭配适当容量的电池设计,可实现1至10年的免维护运行周期,极大降低后期的运维成本。功耗控制得当,结合合理的电池能量密度,可以精确评估系统的使用寿命。
STM32WBA6:结合蓝牙、Zigbee与Thread协议,推动智能设备发展
ST发布的STM32WBA6系列高能效短距离无线微控制器(无线MCU)为物联网设备提供了强大的连接能力,简化了消费电子产品和工业设备与物联网的连接。该系列无线MCU特别适用于穿戴医疗设备、健康监测器、动物项圈、电子锁、远程天气预测传感器等智能设备。STM32WBA6具备更大的2MB内存和更多的数字接口,提升了功能丰富性,同时保持了能源效率,适合新兴产品设计需求。
此外,STM32WBA6 MCUs还内置了多项安全特性,包括加密算法加速器、TrustZone?隔离、随机数生成器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支持SESIP3和PSA Level 3认证,帮助客户应对即将出台的RED法规要求。
该系列MCU支持低功耗蓝牙、Zigbee、Thread、Matter等2.4GHz频段网络协议,允许设备同时使用多种协议进行通信。这样,智能家居网桥等设备可以通过低功耗蓝牙与手机App通信,同时通过Zigbee等Mesh网络管理照明或恒温器等设备。
基于STM32MPU的工业AI与边缘计算:提升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应用的性能与灵活性

在展区中,ST重点展示了其STM32MPU产品线中的MP2系列,专注于高性能边缘计算、工业通信和AI视觉应用。STM32MP257作为这一系列的核心,标志着STM32生态系统从传统MCU向高阶MPU的扩展。这一系列MPU的推出旨在满足工业自动化、物联网和AI视觉计算等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STM32产品向更高阶、更强性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工业自动化中,随着机器智能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STM32MP257通过其高性能的处理能力和低功耗特性,成为了边缘计算场景中的理想选择。

基于STM32MP257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演示方案采用三网口设计,其中两口支持交换机直通(cut-through switching)。这种架构可以使数据包直接转发,无需CPU干预,从而释放CPU资源来处理更复杂的应用,特别适用于低延迟和高吞吐量要求的工业场景,如工业机器人协调控制和同步采集。通过减少延迟并提升吞吐量,该方案显著提高了工业应用中的数据处理效率和网络性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高效与可靠。
除基础的AI视觉任务外,ST还展示了多种基于STM32MP257的合作伙伴产品。例如,Chipsee的工业HMI产品支持15寸、10.1寸和7寸触控屏的人机交互,满足工业现场对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需求;OpenMV视觉模组集成了摄像头和AI模型,简化了开发者的工作流程,特别适合需要快速部署的AI视觉应用场景。
此外,MP257的POC方案帮助客户快速验证工业AI应用的可行性,支持定制化开发,促进了工业AI产品的快速迭代与应用落地。

在展区的展示中,通过HMI界面或物理按钮,用户能够模拟物体接近,并实时观察距离传感器数值的变化及其对执行机构(如电磁气阀、机械臂)联动控制的效果。系统的最顶层由人机交互界面(HMI)构成,HMI为维护人员提供了实时监控产线运行状态的功能。通过该界面,用户可以查看各类设备的工作情况,包括传感器数值(如振动、测距)、执行器以及塔灯指示灯状态。HMI界面简洁直观,便于用户快速掌握生产线的整体运行状况及关键参数,有助于日常的维护和调度。
HMI与底层设备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相连接,PLC作为核心控制节点,统一管理下层设备的运行和过程控制逻辑。PLC通过高速工业总线与下游设备连接,形成了一个灵活且可扩展的工业网络架构。这个架构支持当前主流的高速工业通信协议,如EtherCAT、PROFINET、CC-Link和EtherNet/IP等,保障了不同工业现场设备的互联互通,确保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与非网记者看到,塔灯驱动模块集成在整体方案中,并通过PLC逻辑控制塔灯的颜色显示。塔灯颜色的变化可以传递实时的生产状态信息,其中绿色代表正常状态,而红色则代表异常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塔灯不仅提升了现场的可视化管理能力,也使得生产线上的潜在问题能够迅速被发现并加以处理,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软件支持方面,STM32MPU平台除了官方的OpenST Linux外,还兼容国产的欧拉操作系统(openEuler)。这些操作系统的支持不仅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软件资源,还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ST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了教学版开发套件,加速了STM32MPU在学术和工业环境中的普及,推动了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建设。这些举措不仅使得开发者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灵活的开发,还促进了开发者社区和高校的推广,从而帮助STM32MPU产品线在不同领域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
此外,ST还推出了STM32MP25后续和成本优化版本STM32MP23系列MPU,这一系列MPU特别适用于工业和物联网(IoT)和轻量级边缘计算、HMI和机器学习应用。
STM32MP23系列具备两个1.5GHz的Cortex-A35核心和一个400MHz的Cortex-M33核心(用于实时控制),内置0.6TOPS的神经网络加速器。这款新MPU还配备了3D图形处理器、H.264解码器、支持MIPI CSI-2摄像头接口的Raw数据格式、双千兆以太网端口及CAN-FD接口,广泛应用于智能工厂、智能城市等需要感测、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场景。
STM32MP23还提供三种BGA封装选项,支持高密度0.5mm和0.8mm引脚间距,支持有性价比的四层PCB设计。这些封装与STM32MP25系列MPU的引脚兼容,确保了开发过程的简便性和可移植性。该系列MPU的工作温度范围涵盖工业级,最高结温可达-40°C至125°C,确保其在极端工作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AI视觉与机器智能场景演示
STM32MP257展示了强大的AI视觉和图形交互功能,适用于机器智能场景。该应用案例通过四块板卡构建系统,利用时间敏感网络(TSN)以太网实现高速、低延迟的摄像头图像数据传输。多个开发板共享图像数据,分别承担不同的AI任务,包括人体姿态估计、对象识别和语义分割等。这些任务通过MP257芯片内置的1.35TOPS神经处理单元(NPU)完成,支持高效的AI边缘推理。
人体姿态估计能够实时计算人体骨架姿态,达到每秒59帧的处理性能,特别适用于智能监控和人体行为分析等应用。对象识别技术可识别图像中的特定物体,广泛应用于智能质检和自动分拣,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和精度。语义分割则对图像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类,使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能在复杂环境中识别和处理多样的对象和背景,增强工业机器人的自主决策和执行精度。

据介绍,这些AI视觉任务均在MP257的NPU上实现,具备高能效比,满足工业场景的边缘推理需求,是目前AI算力最强的STM32 MPU芯片之一。
基于KNX标准的智能楼宇控制系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升智能化管理能力

ST在此次展会上展示了其基于KNX标准的智能楼宇与家具控制系统,强调了其在KNX整体解决方案中的能力,从KNX协议软件栈、控制面板、执行器模块到整体系统集成,提供一站式服务。ST还建有完整的KNX测试与应用平台,为客户提供技术验证、系统部署及售后支持,帮助客户实现高可靠性的智能楼宇解决方案。
KNX标准是一种全球开放的楼宇自动化协议,已被纳入中国国家标准,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知名建筑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圳机场和鸟巢等均采用了KNX标准的智能化控制系统。
KNX标准规范了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和应用层数据定义,确保了不同品牌和批次的KNX设备互联互通。这一标准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使得即使设备更新换代,系统整体的兼容性也得以保障。ST公司展示的设备包括自研的KNX标准面板与执行器,能够与其他厂商设备无缝对接,展现了标准开放互通的优势。
此次展板展示分为三大部分:
执行器层设备:包括电源模块、电表和智能执行器,能够实现灯光、空调的开关控制及亮度、颜色调节。展板中的电表实时显示能耗数据,并能联动灯光和暖通空调设备,完成空间环境的动态调节。
中控与操作界面:通过KNX标准面板和传感器实现人机交互,用户可以一键调整灯光、窗帘和温控等。温控器与空调系统联动,调节温度时自动打开空调阀门。此外,展板演示了基于距离感应的灯光控制,用户靠近时灯光自动亮起并可调节亮度。
通信架构:KNX系统采用有线双绞线作为主要通信媒介,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大型建筑环境,单体系统最多可支持五六万个设备节点。KNX标准也支持无线扩展,适用于布线受限场景。无线通信使用2.4GHz频段,但数据格式和协议仍严格遵循KNX标准,确保无线与有线设备的互通性。
KNX系统具备良好的网络扩展能力,支持通过IP网关接入标准IP网络。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用户可以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远程控制系统,实现楼宇内照明、空调、窗帘等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KNX系统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别墅区和金融机构等对可靠性和扩展性要求高的环境。尽管在智能家居市场中的占比较低,技术型用户仍可根据需要自行部署KNX系统。与封闭的厂商专属智能家居方案不同,KNX的开放性保证了用户可以自由更换品牌产品,而无需整体替换系统。
KNX标准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经过市场验证,已成为全球楼宇自动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其优势不仅在于开放性和兼容性,还在于其长期的技术稳定性和丰富的行业生态,涵盖了全球数百家知名设备厂商,设备种类齐全,选型灵活。
ST60非接触式连接器:开启大数据量近距离无线传输新时代

在展台展出的ST60非接触式连接器技术,是基于60GHz毫米波技术的一款高度集成射频收发器。ST60的核心特点在于其超高数据传输带宽,能够在几乎无延迟的情况下支持高清视频及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其数据吞吐量远超现有无线技术如Wi-Fi、蓝牙和NFC。

ST60的尺寸仅为2.9×4.1毫米,已集成天线,支持5厘米以内的工作距离,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传输大量数据,例如,ST60能在“滴一下”操作中推送2小时的视频或完整的APP。其极低的延时(约7纳秒)使其能在工业应用和智能设备中替代传统的有线连接器,尤其在高清视频和实时数据流传输中表现出色。
与现有技术相比,ST60在多个方面展示了明显的优势。其技术特性包括:
极高的数据带宽,支持高清视频传输;
纳秒级延时,几乎无感知延迟;
无接触设计,无磨损问题,且具备防水防尘能力;
低功耗、体积小,便于嵌入各类设备。

关键应用场景
替代滑环传输高清视频
在旋转设备中,ST60模块可以替代传统滑环结构,用于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ST60模块集成在滑环结构中,能够支持360度旋转并传输高清视频,消除了传统滑环的带宽限制和磨损问题,提供了稳定的无线视频传输。
工厂非接触式固件升级
ST60能用于生产线中非接触式固件升级,特别适用于手表、穿戴设备、医疗器械等密封设计的终端设备。通过ST60模块,设备可以在无需拆卸或插拔接口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固件刷写,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的可靠性。
ST60的非接触式、无形连接器设计推动了智能终端设备的模块化设计。例如,结合无线充电技术,ST60可以在不依赖传统接口的情况下,实现智能手机、手表和眼镜等设备的模块化拼装,助力打造更加薄型、外观美观的设备。
激光雷达与机器人应用
ST60已在激光雷达内部旋转部分的应用中取代了传统电刷,解决了带宽不足、磨损严重等问题。它还可用于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关节传感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减少了线缆布线复杂度,提升了整机的可靠性和设计灵活性。
据介绍,ST60由意法半导体提供的评估板支持快速开发,用户可通过该评估板将USB2.0信号转换为ST60信号,便于进行功能测试。由于其集成天线、尺寸小巧且无需开孔设计,ST60可广泛应用于防水、防尘及防腐蚀要求高的设备中。尽管ST60目前处于推广初期,但已有激光雷达和可穿戴设备的客户开始应用这一技术。随着ST60在工业制造、智能终端、机器人和车载电子等多个领域的渗透,预计其将成为未来无线连接器的理想选择,推动智能硬件向更轻薄、更智能、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STM32 Matter:推动智能家居设备跨平台协同与互操作性的新标准

Matter协议正在改变传统智能家居系统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设备间无法互操作的问题,为行业带来标准化、统一化的未来。
展台现场展示配置了三星SmartThings、苹果HomePod mini,以及搭载S03WBA5芯片的MP One设备,后者作为边界路由器(Border Router)运行Thread协议。设备通过Thread网络与HomePod mini组成了一个完整的Matter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Siri语音助手控制设备(如灯光开关)。无论是苹果生态设备还是三星SmartThings设备,均已成功接入Matter网络,实现场景联动控制,展示了Matter协议在智能家居互联互通中的潜力。
该架构支持设备跨品牌、跨平台的无缝协同,用户仅需部署支持SD卡的Matter网关,便可实现多品牌设备统一管理,解决智能家居生态碎片化、互不兼容的问题。通过“Multi-Fabric”功能,单一节点能够同时加入多个厂商的网络,促进跨平台协作。
针对现有Zigbee设备或其他私有协议设备,解决方案中引入了S03H7芯片作为桥接节点。S03H7通过有线网络接入家庭网络,搭建双网环境,包括私有协议(如Zigbee)与Matter网络。通过H7网关,非Matter设备可以被虚拟映射为Matter网络中的标准设备。例如,用户可通过Matter生态App控制基于Zigbee协议的设备,实现开关、状态反馈等功能。这为非Matter设备过渡到新生态提供了低成本、高兼容性的解决方案。
具体演示中,通过网关搭建的Matter桥接方案,能够将Zigbee网络中的设备映射为虚拟Matter设备,实现无缝集成,支持统一管理和控制。这一能力不仅适用于Zigbee协议,也适用于基于私有协议的智能家居产品,进一步扩大了Matter生态的适配范围。
在技术层面,Matter协议定义了应用层标准,传输层采用基于IP的架构,支持Wi-Fi和Thread两种无线传输方案,并支持以太网连接。蓝牙在Matter体系中主要用于设备入网配对(Provisioning),而非日常的数据传输。这意味着网络运行时,设备间通信通过IP协议进行,具备更好的互操作性和网络可扩展性。
在无线标准支持方面,Matter协议官方推荐的无线协议是Thread(基于IEEE 802.15.4标准)和Wi-Fi。S032家族芯片的无线MCU产品不仅支持蓝牙,还支持802.15.4协议(即Thread)和完整的Matter协议栈。这种高度集成的MCU架构支持多种连接场景,满足未来智能家居多协议共存、灵活切换的需求。蓝牙在当前Matter应用中主要用于配网过程,帮助用户快速、安全地将设备加入Matter网络,之后设备间的常规数据通信通过Thread或Wi-Fi等基于IP的网络层完成,确保网络的高效性和一致性。
STM32图形解决方案:创新性能与能效平衡引领嵌入式图形处理应用

在现场,ST还展示了STM32在嵌入式图形处理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
ST的STM32图形解决方案支持从320×240低分辨率到1080P高清分辨率的显示适配,满足多种产品需求。接口方面,方案兼容SPI、MiPi、并口(Parallel)和RGB接口,提供灵活的硬件选型。该方案还具备3D图形处理能力,支持需要三维视觉交互的智能设备。
STM32的MPU图形解决方案采用GPU与NPU硬件共用架构,用户可根据需求动态配置为GPU(用于3D图形处理)或NPU(用于神经网络推理)。这种设计提升了硬件利用效率,简化了系统架构,特别适用于边缘智能终端。发言人指出:“你希望它是GPU它就是GPU,你希望它是NPU它就是NPU。”

第二项展示是基于STM32U5G9 MCU的高阶图形处理方案。该方案现场以160MHz主频运行复杂图形界面,呈现出流畅丝滑的动态效果。对比传统高主频方案(如STM32 H7系列的数百MHz主频),STM32U5G9通过优化架构与能效设计,在更低频率下实现了优良图形处理能力,展现了其性能与能耗的出色平衡。发言人强调,这对于需要图形界面但受限于电池供电或能耗预算的设备(如可穿戴、手持终端、便携医疗设备)具有广泛价值。
在软件方面,ST为开发者提供了免费的TouchGFX图形开发框架,支持STM32 C0、U5、H5、H7等多个主流STM32 MCU系列。通过TouchGFX,开发者可以轻松构建智能手机级别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提升终端产品的用户体验。此外,TouchGFX还支持第三方图形框架,如LVGL,为不同开发需求提供灵活的选择。针对高分辨率屏幕的性能优化,ST在TouchGFX中推出了一项新技术。以1024×600分辨率屏幕为例,传统方案需要完整的帧缓存(frame buffer),占用大量RAM。而ST的新技术通过仅使用1/4帧缓存即可流畅驱动显示,显著减少RAM占用,降低BOM成本,提升整体性价比。这一优化对于内存资源有限的嵌入式设备尤为重要。
在应用领域,STM32图形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工业级市场,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家电(如电冰箱)和智能车钥匙等产品。特别是在高端改装车钥匙中,STM32方案通过实现炫酷视觉效果和人机交互功能,提升了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对于车规级应用,ST有专门团队负责,但在此次活动中未展开详细讨论。
光伏供电,无电池设计:STM32U0 MCU助力智能监测系统

基于STM32U0 MCU打造的“幽灵”方案,展现了完全无电池供电下仍可稳定运行的光照度计与温度计设计。现场展示中,该系统通过合作伙伴提供的光伏板作为唯一能源来源,无需任何电池即可完成温度采样及Sub-1G无线数据实时传输。据介绍,系统仅需100流明以上光照即可启动并稳定工作,阴天场景下也能保持运行。演示人员指出,采用无电池设计旨在充分体现STM32U0超低功耗特性,并且在智能电表、智能家居传感器、智慧路灯、户外监测设备等需要长期免维护的场景中具有独特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案已达到原型可用阶段。现场演示温度实时传输数据,光照强度变化也能被即时感知。例如,当遮挡光伏板后,系统立即检测到流明变化并反映到数据终端界面。针对为何不加电池,发言人表示,核心目的是展示STM32U0极低功耗能力,“仅靠光伏板+日常环境光即可稳定运行”,且补充指出,在实际部署中,若配备辅助电池(如1节5号电池)可进一步提升系统鲁棒性和覆盖更复杂光照环境,典型应用中可支持1至10年免更换电池运行周期。
碳化硅助力新一代快充充电桩:高效率、低噪声、双向能力全面升级
ST在展台展示了一款基于碳化硅技术的60千瓦DCDC模块方案。该Demo方案将充电桩单模块功率从40千瓦提升至60千瓦,采用高性能碳化硅器件,三相LC拓扑结构使得整体效率达到98.5%。关键特点包括:
高功率密度,支持60千瓦输出;
超高转换效率,98.5%,优于传统硅器件方案;
宽电压输出范围,200V至1000V,兼容大部分电动车电池包;
优化拓扑设计,对称结构增强模块稳定性与并联能力。
该方案还采用了上桥、下桥、同步整流三段设计,确保模块可靠性和效率的提升,并通过30千瓦平台并联交错拓展实现灵活的系统扩展,展现了充电系统高效、灵活的设计思路。
本方案的模块支持200V至1000V输出,采用分段串并联拓扑设计:
200-500V区间采用并联架构,优化低压大电流输出;
500-1000V区间采用串联架构,保证高压区间的稳定性;
此设计兼顾效率与扩展性,适应当前高功率充电桩的技术要求。
目前,模块尚不支持1200V高压平台,但随着高压平台标准的推进,未来模块将同步升级。
据介绍,随着欧洲对充电桩双向逆变(V2G)功能的标准化要求,车辆电池向电网反馈电力的能力逐渐成为市场需求。该方案已具备60千瓦双向逆变功能,适应V2G市场需求。其优势包括:
智能能源管理,夜间低电价充电、白天高电价放电;
可与光伏+储能系统结合,打造家庭能源闭环;
市场前景广阔,尤其在欧洲和高电价地区,V2G功能充电桩的需求将增长。
国内市场目前需求较小,但随着1200V高压平台的普及、V2G功能需求的增长及分布式能源的兴起,充电桩模块设计将不断升级,碳化硅技术将在推动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AI服务器热泵解决方案

在AI迅猛发展的背景下,AI服务器对电源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主流ORV3规格下,功率密度和效率标准大幅提升。为应对这一趋势,ST推出了5.5千瓦AI服务器电源方案,本次展示的重点是其PFC部分。
ST展示的一款10千瓦的带维也纳PFC(Vienna PFC)和单电机控制的热泵解决方案,专为大型商业空调系统和AI数据中心控温设备设计,满足高能效和高可靠性的需求。与普通家用空调的1~2千瓦功率相比,该方案支持高达10千瓦的输出,适用于对功率密度和能效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该PFC方案采用混合模式控制技术,能够根据实际功率动态切换工作模式,支持CCM和TCM模式,从而实现高效能输出。这一能力主要依赖于核心主控芯片SDM27474,它具备强大的数字电源控制特性,能够提供灵活且高效的电源管理。
该解决方案采用Vienna PFC技术,在满载状态下电流畸变率低于2%,远优于行业标准的10%,有效提升了系统的能效,降低了能源消耗。电控系统基于ST的全套产品,包括STM32MG4031 MCU、大功率隔离式驱动STGAP、1200V和650V 40A IGBT,且支持KNX通信协议,便于实现大型设备集群的智能协同控制。此外,该方案还兼容碳化硅(SiC)功率器件,进一步降低了损耗,提升了整体系统效率,满足了绿色数据中心和工业节能的需求。
在拓扑设计方面,方案采用两路交错并联的无桥土洞柱架构,主功率部分配置两路交错并联,以提升系统效率和功率密度。关键器件方面,快桥部分使用ST自家的600V Top封装IGBT,慢桥部分则选用了M9系列Galaxy产品,兼顾了开关性能和能效。
为了满足ORV3规格对电量上报的要求,方案在AC侧引入了SDSTPM3电量计芯片,确保精准的能耗监测和数据反馈。此外,ST团队还在开发LC部分,计划在今年内推出完整的AI服务器电源整体解决方案。

STM32N6平台AI演示:赋能智能视觉、语音增强与可穿戴创新应用
在展台上,ST展示了STM32N6平台的多项边缘AI应用,涵盖智能视觉、手势与姿态识别、语音增强、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工业机器视觉等多个前沿场景。
ST技术团队现场展示了四项基于STM32N6开发板的AI处理能力,包括:
姿态检测:通过人体13个关键点的姿态识别算法,实时判断人物的站立、跌倒、坐下和行走等状态。结合人员检测功能,系统可精准识别并动态跟踪人物,适用于智能家居、养老看护、公共安全等场景。
手势识别:
21点精准动作识别:检测手掌与手指的21个关键点,实时识别复杂手势,适用于人机交互、VR/AR操控等场景。
静态手势识别:支持常用静态手势(如YES、喜欢)的快速识别,适用于手势控制、非接触式操作等新型交互场景。
云台智能追踪:该Demo通过AI算法实现人物检测与追踪,自动调整云台方向,广泛应用于视频拍摄、安防监控、会议系统等领域。
车牌识别:演示了系统对多类型车牌的精准识别,具备优良的泛化能力,适用于智慧交通、停车管理等智能城市场景。
最新AI语音增强Demo:复杂环境下提升语音清晰度
ST团队发布的最新AI语音增强Demo,采用时间卷积神经网络(TCN)模型,针对嘈杂环境中的语音进行增强,能够有效提升语音清晰度并抑制环境噪声,显著改善语音交互体验。该Demo适用于智能音箱、会议设备、车载语音交互等场景。
除了ST自研Demo,多个ODM和第三方合作伙伴也展示了创新Demo:
机电信号遥控Demo:通过机电信号转换实现遥控操作,用户佩戴智能手环,通过手部动作控制目标设备,展示了智能穿戴和人机交互的新形态,适用于医疗康复、智能家居、工业远程控制等领域。

基于STM32N6平台与ST HAIQ模型优化器打造的智能眼镜Demo(墨界科技)
ST团队分享了STM32N6芯片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智能眼镜中,STM32N6芯片不仅承担核心控制任务,还能通过协同工作支持多模态交互,增强用户体验。目前,STM32N6方案已在多个智能眼镜和AI视觉产品中得到应用,推动了生态建设。
该眼镜已完成两家终端客户设计,计划于2025年底实现量产。产品具备前置单色光机屏幕,支持手势控制与屏幕显示,提供良好的用户交互体验。
智能眼镜内的STM32N6芯片作为主控芯片之一,主要承担控制与图像处理任务,部分蓝牙、无线通信功能则由其他芯片协同支持。整机重量约35克,具备轻量化、全天候佩戴特性,适合智能办公、工业辅助、消费级可穿戴等市场。

星瞳科技机器视觉模块
星瞳科技由OPMV联合创始人团队打造,基于STM32N6平台开发出小型机器视觉模块,具备工业检测、机器视觉能力。产品设计聚焦轻量化、低功耗特性,可集成于工业自动化、产线检测、瑕疵识别等场景中,支持高效部署与灵活扩展。

正点原子STM32N6开发板
国内知名开发者平台正点原子,推出了基于STM32N6的新一代开发板。该方案扩展丰富外设,包含屏幕、MS5IX556440摄像头,整体配置与ST官方开发板高度兼容。

正点原子Demo采用ST Model Zoo模型库中的姿态估计模型,实现了实时姿态估计功能,未来可应用于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人机交互、智能监控等场景。
开发板设计兼顾工业与开发者双场景应用,内置3.7V锂电池充放电口、PoE接口,可支持工业摄像、图像识别、瑕疵检测等多元应用需求,预计6月底正式发布。
来源: 与非网,作者: 李坚,原文链接: /article/1864427.html
2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