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宣布与国内本土头部晶圆代工厂达成最终协议!
8月6日最新外媒消息,晶圆代工厂格芯(GlobalFoundries)在第二季度业绩会上披露,作为其“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一部分,其已与一家中国本地晶圆代工厂达成最终协议,通过技术授权和产能共享,为海内外客户提供车规级CMOS芯片代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为格芯在中国大陆的客户提供可靠的供应。
格芯没有披露这家中国合作晶圆代工厂的名称,但强调在这一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客户将受益于格芯的车工规级工艺技术和制造专长,以满足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
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这家本土晶圆代工厂究竟是谁? 车规级CMOS芯片的客户又有哪些?
根据格芯高管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的详细解释,与中国本地晶圆代工厂的合作将首要聚焦车规级CMOS技术;目标订单为海内外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境内的需求;客户无需为转换投片晶圆厂重新开发和流片。
02 、格芯是谁?全球半导体制造的“特色工艺标杆”
格芯—全球第四大晶圆代工厂(营收统计),格芯(GlobalFoundries)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业务覆盖12英寸晶圆制造、特色工艺研发及IP生态构建,服务网络遍布美洲、欧洲、亚洲。
与台积电、三星等聚焦先进制程(如3nm/5nm)工艺竞赛不同,格芯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差异化突围”之路——深耕特色工艺(Specialty Process),在FD-SOI(全耗尽绝缘体上硅)、RF SOI(射频绝缘体上硅)、功率半导体、传感器等领域形成了独特技术壁垒。
FD-SOI工艺凭借超低功耗、高集成度、成本优化等优势,已成为物联网(IoT)、5G通信、汽车电子、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领域的“黄金工艺”。
目前,格芯在全球拥有11座晶圆厂(8座12英寸、3座8英寸),其中美国佛蒙特州、新加坡、德国德累斯顿的三大生产基地形成“三角布局”,支撑着每年超200万片12英寸等效晶圆的产能。而中国市场,早已被格芯列为“战略核心中的核心”。
03 、格芯的中国野心到底有多大?
2014年,格芯首次进入中国,在上海设立销售办公室;2017年,投资超百亿美元的成都12英寸晶圆厂(格芯成都)一期项目投产,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首条12英寸特色工艺产线;2021年,格芯进一步深化本土化布局,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签约建设“格芯临港先进制造基地”,聚焦12英寸FD-SOI及射频工艺;2023年,格芯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张江正式启用,汇聚200余名本土研发工程师,专注于特色工艺迭代与中国客户需求定制……
“‘在中国为中国’不是口号,而是从技术、产能到生态的全链条落地。”格芯中国区总裁王立嵘表示,“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中‘最懂需求、最能协同’的制造伙伴。”
这一中国战略的核心,体现在三个维度:
产能本土化:格芯在中国的总规划产能已超30万片/月(12英寸等效),其中成都工厂聚焦功率半导体与传感器,临港基地主攻FD-SOI及射频工艺,上海研发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
技术定制化:针对中国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格芯推出“FD-SOI+”技术平台,开放工艺设计工具包(PDK)、IP核及设计支持服务,帮助客户快速开发低功耗物联网芯片、车规级MCU等产品。例如,某国内头部AIoT企业基于格芯22nm FD-SOI工艺开发的智能传感器,功耗较传统工艺降低40%,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监测设备。
生态协同化:格芯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在FD-SOI设计方法学、先进封装等领域开展攻关;同时,联合国内EDA工具商(如华大九天)、封测厂(如长电科技)打造特色工艺生态链,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门槛。
格芯在中国的工厂布局汇总(时间截至2025年8月)
1. 成都工厂
2017年启动建设,原计划分两期打造12英寸晶圆厂(180nm/130nm成熟制程),总投资超100亿美元,目标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但因技术路线调整(放弃7nm以下先进制程)及资金问题,2018年搁浅,2020年停工。
2023年由华虹集团接盘,更名为“华虹集成电路(成都)有限公司”,转型为成熟工艺产线(55nm/40nm),聚焦物联网、车规芯片,计划2026年量产
2. 上海研发中心
2023年启用,专注于FD-SOI、RF SOI等特色工艺的本地化适配,为汽车、通信客户提供技术支持。
与本地高校(如复旦、交大)及企业(如华为海思)联合研发,推动国产芯片设计生态
欢迎加入半导体产业交流群xinkejiquan001(与行业大咖交流、互换名片)请备注名字+公司+岗位。
								
								
								
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