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产业链消息,美光(Micron)中国区于昨日启动裁员,主要涉及嵌入式团队研发、测试以及FAE/AE等支持部门,上海、深圳等多地员工受影响。
此次裁员被视为美光进一步收缩中国区业务的表现,其背后与2023年网信办对美光产品的网络安全审查结果直接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公司财报数据中暴露出的结构性困境。
|中国市场收入从58%到不足11%
美光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根基已严重动摇。根据财报数据,其中国区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58%(173.57亿美元)锐减至2022年的10.8%(32.32亿美元)。这一趋势在2023年网信办发布禁令后加速恶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政府、金融、电信等核心客户停止采购,直接切断了美光在中国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尽管2024财年美光全球营收同比增长61.59%至251.11亿美元,但中国区收入未在财报中单独披露,结合行业数据推测已不足10亿美元,占比进一步降至5%以下。
来源:美光财报,CFM闪存市场制图
|资源向AI与数据中心倾斜
美光正在进行一场豪赌式的业务转型。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激增400%,占总营收比例首次超过50%,而中国区在这场转型中沦为边缘角色。公司2025年重组业务架构,将核心资源集中于云内存、AI服务器等高毛利领域,中国区嵌入式团队的研发、测试职能被大幅削减,正是配合这一战略的必然选择。财报显示,美光2025财年资本支出的30%将用于HBM产线建设,而中国区未被纳入任何新产能规划。
|中国区成"出血点"
中国区的运营成本与收入严重倒挂。2023年网信办禁令出台后,美光在中国市场的合规成本激增——为应对审查,其在华增设了网络安全检测团队,仅2023年第四季度相关支出就超过1.2亿美元。与此同时,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研发人员平均薪酬较印度、马来西亚等替代市场高出3-4倍。此次裁员预计可每年节省约2500万美元人力成本,相当于中国区2023年运营亏损的30%。
| 技术封锁与国产替代的双重挤压
美光正承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反噬。其长期对中国存储企业的技术封锁(如联合美国政府打压长江存储、福建晋华),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2024年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芯片量产,长鑫存储DRAM良率突破95%,直接导致美光在消费级市场的份额从2021年的35%降至2024年的18%。财报显示,美光2024财年NAND业务毛利率仅为19%,较长江存储低12个百分点,成本劣势已难以逆转。
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