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热点交换”通常指的是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也就是计算换热器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交换的热量。这是换热器设计和选型中核心的计算。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这个计算过程,力求清晰易懂。
核心计算公式
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公式(传热方程)是:
Q = U × A × ΔTm
其中:
Q:?热负荷或传热速率,单位是瓦(W)或千瓦(kW)。这就是您想要求的“交换的热量”。
U:?总传热系数,单位是 W/(m?·℃)。它代表了换热器整体的传热能力,数值越大,传热效率越高。
A:?传热面积,单位是平方米(m?)。指的是参与热交换的管壁或板片的总面积。
ΔTm:?对数平均温差,单位是摄氏度(℃)。这是考虑到冷、热流体沿传热面温度变化而计算出的一个“平均温差”,比简单的算术平均。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交换的总热量等于传热系数、传热面积和有效平均温差三者的乘积。
计算步骤详解
要计算Q,我们需要分别确定公式右边的三个参数。
一步:确定热负荷 (Q)
通常,热负荷可以通过冷流体或热流体的能量守恒关系来求出。有两种计算方法,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通过热流体放出的热量计算:
Q = m_h × c_ph × (T_h1 - T_h2)
m_h:?热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_ph:?热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kg·℃))
T_h1, T_h2:?热流体的进口和出口温度(℃)
通过冷流体吸收的热量计算:
Q = m_c × c_pc × (T_c2 - T_c1)
m_c: 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_pc:?冷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kg·℃))
T_c1, T_c2:?冷流体的进口和出口温度(℃)
在设计和校核计算中,Q通常是已知或需要首先确定的工艺要求。
二步:计算对数平均温差 (ΔTm)
为什么不能用算术平均温差?因为当冷热流体逆流或顺流时,温差沿传热面是变化的。
通用计算公式:
ΔTm = (ΔT1 - ΔT2) / ln(ΔT1 / ΔT2)
其中:
ΔT1:?换热器一端(入口端)的温差。
ΔT2:?换热器另一端(出口端)的温差。
如何确定ΔT1和ΔT2取决于流型(流动形式):
逆流: 冷热流体反向流动。
ΔT1?= T_h1 - T_c2 (热流体进口处温差)
ΔT2 = T_h2 - T_c1 (热流体出口处温差)
顺流: 冷热流体同向流动。
ΔT1 = T_h1 - T_c1 (流体刚进入换热器时的温差)
ΔT2 = T_h2 - T_c2 (流体离开换热器时的温差)
提示:?对于更复杂的流型,如交叉流、壳管式换热器(多程),计算出的ΔTm需要乘以一个修正系数F(F ≤ 1),即 ΔTm_corrected = F × ΔTm_逆流。修正系数F需要通过查图表确定。
三步:确定总传热系数 (U)
这是计算中复杂的一步,因为它综合了所有传热阻力。U值是各项热阻之和的倒数。
计算公式:
1/U = 1/h_h + R_fh + δ/λ + R_fc + 1/h_c
其中:
h_h:?热流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W/(m?·℃))
h_c:?冷流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W/(m?·℃))
R_fh, R_fc:?热流体侧和冷流体侧的污垢热阻(m?·℃/W)。这是一个经验值,考虑设备运行后结垢、腐蚀等带来的附加热阻。
δ: 传热壁的厚度(m)
λ:?传热壁材料的导热系数(W/(m·℃))
确定h_h和h_c需要根据流体的物性、流动状态(层流或湍流)、换热器类型(管程还是壳程)等,选择相应的经验公式(如迪图斯-贝尔特公式等)进行计算,过程较为专业。
在实际工程中,U值常常根据经验选取一个范围。 例如:
水-水换热:?800 - 1500 W/(m?·℃)
气-水换热:?10 - 50 W/(m?·℃)
蒸汽冷凝-水换热:?1000 - 4000 W/(m?·℃)
第四步:计算传热面积 (A)
当Q,U,ΔTm都确定后,就可以利用核心公式求出所需的传热面积A,这是设计换热器尺寸的关键。
A = Q / (U × ΔTm)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