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管制≠禁止,锂电出口新规意味着什么?

10/13 11:40
5343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10月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2025年第58号公告,将部分锂电池、高端正负极材料及核心制造设备纳入出口管制范围。这也是首次将锂电制造设备明确列入管制。

公告强调,出口管制不等于禁止出口,企业仍可通过申请许可方式开展出口业务。此举主要是对高端技术和核心设备进行监管,而非阻断海外市场。

从中长期看,锂电产业链是中国的优势产业。适度控制高端产品和产能的外流,不仅是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也有助于防止小企业的无序出海与技术外泄。

在新的制度框架下,真正具备合规能力和全球化运营经验的头部企业,反而可能获得更稳定的海外份额与更好的盈利水平。

短期冲击有限,长期价值分化

公告管制范围主要涉及三类:

●锂电池本体(电芯、模组、Pack):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该指标主要覆盖新能源高端汽车、飞行汽车、电动飞机、特种无人机、军用装备及高端储能电池等,常规消费电子电池暂不受影响。

当前能量密度≥300Wh/kg并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的企业仍在少数,用于出口更是少数,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短期内不受影响。

●电池制造设备及技术:主要是电芯层级的关键设备(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热压机、化成分容系统、分容柜等)。模组和Pack制造设备不在管制范围,以及对海外工厂影响有限。

●正负极材料及相关制造工艺:包括人造石墨、高压实铁锂、富锂锰基材料、三元前驱体等高端材料与制备工艺及设备。

出口经营者在出口上述物项时,须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许可。审批周期约45个工作日,11月初将开通专属审批通道,企业可垂询各省商务厅。

业内龙头企业回应普遍认为短期影响有限。以锂电设备厂利元亨为例,公司出口设备多由国内客户办理报关手续,因此直接影响不大。

同时,政策的“硬约束”会让本地化更具价值,而先行者将更快转化为市场优势。利元亨在波兰和加拿大设有生产基地,可实现本地化生产,能够直接向欧洲客户供货,降低交付成本,同时满足合规要求。

锂电技术已从产业优势上升为国家战略资源,短期提高了合规成本,长期推动产业链向更健康、更本地化、更具战略掌控力的方向发展。

锂电技术战略高度上升

本次政策出台的背景,在于锂电技术在国内外产业格局中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

一方面,从产业规模看,锂电已成为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达30.03亿个,同比增长18.66%;出口额为48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5.79%。

另一方面,从技术地位看,中国虽不是最大的锂资源产国,但却是全球最大的锂加工国和消费国,掌握着磷酸铁锂(LFP)、三元前驱体等核心环节。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LFP?电池的战略地位快速抬升,国内对优势技术的保护意识也随之加强。

事实上,这并不是首次收紧相关出口。今年7月,商务部、科技部已对《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进行调整,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与提锂技术纳入限制出口范围。其中,LFP、LMFP?等制备技术被明确列入,且指标更贴近工业量产实际。

系列动态调整释放信号政策正在帮助国内产业锁定技术红利,延长中国在锂电产业上的领先周期。

此外,AI浪潮正在推高能源需求。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演进对电力消耗和储能提出更高要求。

高工产研预计,2024至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市场规模将增长12倍;宁德时代也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00GWh,对应1500亿元市场空间。

放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理解,电池已从新能源转型的支撑产品,上升为AI时代的“数字石油”。在AI和储能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电池产业已成为全球能源政策的重点领域。这份政策也兼具产业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双重战略意味。

海外市场对电池需求旺盛,但在产业链核心环节依然薄弱。美国在7月推出的“大而美”法案中,大幅削减风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补贴,并强化了对特定来源的限制,但对储能电池采取相对缓和的退出机制。

美国又必须面对AI浪潮所带来的电力消费“爆炸式增长”。所以对于美国产业发展而言,即进口中国储能电池面临关税,仍旧需要进口。目前美国仍然是中国锂电出口第二大市场,1-8月出口总金额为74.18亿美元,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16.8%。

官方解读:军民两用与国际惯例

本次政策的核心出发点在于加强对敏感技术的管理与保护,在维护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兼顾国家安全和国际规则。

从指标看,现阶段市场主流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约为260Wh/kg,暂不在管制范围;而未来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超过300Wh/kg,因此管制范围聚焦在更高性能、处于前沿的产品和工艺。

针对外界关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作出权威解读,强调列管物项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属性,实施出口管制是依法依规开展的,完全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发言人指出,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军民两用特性尤为突出。300Wh/kg以上的电池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广泛应用,也可用于军事无人机、单兵装备、水下潜航器等,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外界“是否针对特定国家”的猜测,发言人明确表示,相关措施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地区,并强调各国对军民两用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惯例。

合规门槛提升,本地化价值凸显

从短期看,政策对市场的直接影响有限:

●电池端:主流出口产品能量密度低于管制门槛,不受影响;

●材料端:磷酸铁锂、石墨负极出口占比不高,短期冲击有限;

●设备端:报关和审批成本上升,但出口渠道仍然存在。

从中长期看,随着合规门槛提升,单纯依赖国内出口的不确定性增加,而在海外建厂、本地化交付的价值凸显。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龙蟠、利元亨等已在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建立产能,这类企业有望在新环境下更具稳定性。在应对政策调整时,具备一定的缓冲与优势。

以锂电设备龙头利元亨为例,利元亨近年来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与服务网络建设,在欧洲、北美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并在加拿大、波兰建成生产基地,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与交付。

海外基地不仅能为海外客户直接供货、降低交付成本,还能满足国内核心客户海外扩产的需求。

本地化运营已经在2025年为利元亨接连带来捷报。

年初,利元亨斩获捷克储能企业模组PACK线订单。其设备产能峰值达到150PPM,稼动率稳定在99%以上,优率高达99.95%,故障率控制在2%以内。在研发、工程设计和精密制造上的领先能力已经在海外生根发芽。

同时,利元亨牵手波兰商用车动力电池企业。双方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在动力与储能技术、装备和智慧工厂等全方位展开合作。

利元亨已为全球多国提供符合CE、UL标准的设备与技术服务,其中波兰基地可输出整条动力电池模组、PACK组装测试线及电机装配线,正在逐步提升海外市场的比重。

利元亨表示,将继续推进全球化运营+本地化服务,利用海外资源为客户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并严格遵守相关出口规定。

结语:

本次出口管制升级已经释放出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锂电技术已不再只是产业优势,而是大国竞争的战略资源。

短期内,它提高了合规成本;长期看,它将推动产业链向更健康、更本地化、更具战略掌控力的方向发展。

对于已经具备海外产能的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验证前瞻布局价值的时刻,为其未来竞争提供了新的坐标。

未来真正能受益的,是那些能够在高端技术突破、本地化运营、客户质量优化方面持续投入的龙头企业。

作为装备领域的代表,利元亨正通过海外本地化布局、新工艺创新和客户结构优化,逐步走出行业低谷,在新一轮全球产业机遇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