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公布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10月14日发行今年最后一期、规模为400亿元的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至此,2025年预算安排的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圆满收官。
与2024年相比,今年特别国债发行呈现规模扩大、节奏加快的特点。
从规模看,今年发行额度达到1.3万亿元,较去年的1万亿元增加3000亿元,增长30%。
资金投向战略重点领域
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资金安排清晰明确,重点着力于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及“两新”工作。
根据预算安排,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建设,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而“两新”则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其支持方向可概括为以下核心领域:
01国家安全与资源保障
1. ?粮食安全: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粮库升级及现代粮食仓储设施,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
2. 能源安全:投向油气储备基地、农村电网改造、新型能源体系(如风电光伏基地、新型储能)及特高压输电网络,提升能源自主可控能力。
02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1. 前沿技术攻关: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关键领域,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2.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覆盖工业设备更新(如石化、化工行业高端设备替换)、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如5G网络、"东数西算"工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03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
1. 重大基础设施:推进高铁网络、城际铁路、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后续项目)及水利防洪工程,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2. 新型城镇化: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养老)及城市更新项目。
04绿色发展与人口质量
1. 美丽中国建设:投入"三北"防护林工程、节能减排、生态修复项目,促进低碳转型。
2. 人口高质量发展:涵盖生育支持政策、高等教育体系升级、医疗卫生服务优化等领域。
05经济内循环促进
通过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如工业设备、老旧电梯替换),激发内需潜力,强化经济内生动力。
“两重”建设: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今年共安排8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了1459个“两重”建设项目,既涉及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等“硬投资”项目,也用于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软建设”。
这些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正好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长期限特征相匹配。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超长期’,即期限特别长,都在10年以上。这有助于匹配更长生命周期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耐心资本’。”
?“两新”政策:扩投资与促消费并举
在“两新”政策方面,5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扩围实施,其中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188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3000亿元。
设备更新方面,投资补助资金已支持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这些资金投向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老旧电梯等设备更新基础上。
支持范围还进一步扩展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
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扩展至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
家电以旧换新品种从8类扩大至12类,新增了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品类。
此外,还首次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纳入补贴范围。
政策效果已经显现,1至8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
更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重点行业最新进展和研究报告仅发布在『制造前沿』知识星球上,请扫码下载。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