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谁在“围猎”安世半导体?

10/22 15:57
1952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01

前几天,一家名叫闻泰科技的千亿级巨头,突然发了一则令人心悸的公告:公司最值钱、最核心的“现金奶牛”——安世半导体,不归它管了。

不是破产,不是卖掉,甚至不是经营亏损。而是被“接管”了。谁干的?不是大家天天在新闻里看到的美国商务部,而是荷兰。就是那个我们印象里盛产郁金香、风车,以商业立国和自由贸易精神闻名于世的欧洲小国,那个掌握着EUV光刻机命脉(ASML)的国家。

问题是,荷兰人怎么会干这种事?更魔幻的是,荷兰政府这次动用的武器,是一部连他们自己都快忘了的、1954年冷战时期用来防备苏联入侵的《物资供应法》。用冷战的法律,在2025年冻结一家正常运营的中资公司。这听起来不像是商业行为,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经济政变”——公司的中国CEO被罢免,股权被强行托管给第三方。

很多人都想不通,荷兰人疯了吗?安世半导体又不是ASML,它不造什么3纳米、1纳米的顶尖芯片,闻泰科技到底动了谁的奶酪,值得荷兰政府不惜撕下市场经济的面具,甚至冒着得罪全球车企的风险,也要下此狠手?

要彻底看懂这场“政变”的来龙去脉,理解它如何掀起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巨浪,我们必须把时间拨回到10年前,从两个当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宿命般交织在一起的公司说起。

02

要看懂这场风暴,我们必须先看懂风暴中心的两个主角。这两个公司,在2018年相遇之前,简直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

先说闻泰科技,它的创始人叫张学政。和那个年代很多中国企业家一样,张学政的起家史充满了“草根逆袭”的色彩。他从分销电子元器件干起,在2006年杀入了一个当时最火热的赛道:手机。但他不自己做品牌,他干的是ODM。

ODM是啥?我们经常听到OEM,比如富士康,那是“代工”,品牌方比如苹果把图纸设计好,你照着生产就行。而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要更进一步。打个比方,小米、三星、OPPO这些品牌是“开发商”,他们只需要提出需求:“我想要个1万块的折叠屏手机”或者“我想要个1000块的老人机”。闻泰这种ODM厂商就是“总包方”,它会说:“没问题,老板。”然后转身就把设计、研发、采购、组装、测试……几乎所有的活儿全干了,最后把一台贴着“小米”或“三星”Logo的成品手机,交还给品牌方。

闻泰把这个模式玩到了极致。到2018年左右,闻泰科技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手机ODM厂商,每年出货量动辄超过一亿台。你或许没听过它的名字,但你用过的手机,很可能就出自闻泰的工厂。这听起来很牛,对吧?全球第一。但张学政,和所有身处这个行业的人一样,充满了焦虑。为什么?因为这个行业,说白了,就是我们经常提的那个词——内卷地狱。

你虽然是“总包方”,但你并不掌握核心价值。这个活儿,你能干,竞争对手也能干。为了抢订单,大家只能拼命压低价格。一个手机的利润,大头被苹果、三星这样的品牌方拿走了;另一块大头,被高通联发科这样的芯片设计商拿走了。闻泰呢?它夹在中间,干着最累的活,操着最多的心,承担着巨大的供应链风险,最后一看财报,毛利率常年徘徊在10%以下,有时候甚至只有个位数。

这生意太苦了。张学政非常清楚,这条路的尽头就是“猝死”。他必须转型,必须从“组装”这个红海里爬出来,去抢一块硬科技的阵地。他需要一个“护城河”,一个真正能让他“躺着赚钱”的业务。他就像一个焦虑的猎人,在全球市场上疯狂寻找那个能让他“上岸”的猎物。就在这时,那个“欧洲贵族”出现了。

再说安世半导体。如果说闻泰是草根逆袭,那安世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欧洲老贵族。它的血统,要追溯到大名鼎鼎的荷兰飞利浦(Philips)。飞利浦在半导体界的地位,相当于武当张三丰,是开山鼻祖一样的存在。

2006年,飞利浦半导体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恩智浦NXP)。恩智浦青出于蓝,成了全球顶级的半导体巨头,尤其在汽车电子NFC(就是你手机上刷门禁、刷公交的那个技术)领域,几乎是垄断地位。而安世(Nexperia),就是恩智浦的“标准产品”部门。

什么叫“标准产品”?这又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总觉得半导体就是CPU、GPU那种特别高大上、负责“思考”的“大脑”芯片。但安世干的,不是大脑的活儿。它干的,是“肌肉、血管和神经末梢”的活儿。

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台机器光有“大脑”是没用的。当“大脑”(CPU)发出一个“加速”的信号,它需要一块“肌肉”芯片,去调动电池里的高压电流,把它安全、高效地输送给发动机——这就是安世做的功率半导体

再比如,当“大脑”发出一个“开窗”的信号,这个信号非常微弱,它需要一块“神经”芯片,把这个微弱的信号放大,并传递给“肌肉”芯片,最终驱动车窗马达——这就是安世做的逻辑芯片和分立器件。这些芯片,单价可能只要几毛钱、几块钱,技术不如CPU那么“尖端”,但它们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是电子设备的“底料”。而安世,就是这个“底料”之王。尤其在汽车领域,它更是王中王。为什么?因为汽车跑在路上,环境太恶劣了。从东北的零下40度到新疆的零上50度,芯片都得正常工作,而且必须保证15年、20万公里的超长寿命,失效率必须接近于零。这种车规级的变态要求,就是安世最深的护城河。

我们来看数据:安世在“小信号”分立器件等多个细分领域,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它的客户包括博世、大陆、特斯拉、大众、丰田、福特……你叫得上名字的任何一家车企,或者车企的供应商,几乎都是安世的客户。一辆普通的燃油车,大概需要几百颗安世的芯片;一辆新能源车,这个数字高达2000颗以上。

现在你明白安世的恐怖之处了:它不是最“聪明”的,但它最强壮、最可靠。它一断供,全球的汽车厂都可能得停产。

就是这么一家血统高贵、技术扎实、客户稳定、利润丰厚的“现金奶王”,它的母公司恩智浦在2017年决定——把它卖掉。原因很简单:NXP要去追逐利润率更高的自动驾驶AI芯片等新风口,安世这种“标准产品”虽然赚钱,但“不够性感”了。

03

一个急着买,一个急着卖。这简直是天作之合。但这个动作,在当时所有人看来,都只有一个词能形容:疯狂。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蛇吞象”。2018年,闻泰科技的总市值才200多亿人民币。而安世半导体的收购报价是多少?折合人民币近270亿。你一家公司的总价值,还不如你要买的那个标的物贵。这就像一个年收入10万的人,要去全款买一套200万的房子,银行都不敢这么借钱给你。

但张学政的决心,或者说赌性,是惊人的。他非常清楚,靠闻泰自己,绝对吞不下,他必须组团。于是,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并购案里,张学政拉上了格力、国投等一众大佬和资本财团,设计了极其复杂的交易结构,动用了巨额的银行贷款,中间甚至还击退了其他竞购对手。整个过程,就是一场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豪赌。

赌什么?就赌闻泰能用组装业务产生的稳定现金流,去撬动并养活这笔天价的半导体收购。2019年,赌局成了。闻泰科技以“间接方式”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控股权收购,总耗资高达惊人的268.54亿人民币。消息传出,资本市场彻底沸腾了。闻泰科技的股价,从此一飞冲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暴涨了近10倍,市值一度突破1600亿。

为什么资本市场如此疯狂?因为张学政的这场豪赌,在当时看来,实在是太漂亮了。他完美地踩中了资本市场最喜欢的一个词——戴维斯双击。

什么叫戴维斯双击?第一击:估值逻辑变了。以前,闻泰是组装厂,干的是苦力活,市场只愿意给它10倍的市盈率(P/E)。收购完成后,闻泰摇身一变,成了高科技半导体公司。市场一看,这太性感了,必须给50倍,甚至100倍的市盈率。

公司的“身价”逻辑(估值),瞬间被拔高了。

第二击:实际利润也变了。安世半导体是什么?那是现金奶牛啊。它的毛利率是闻泰组装业务的好几倍。安世的财务报表并入闻泰后,闻泰的整体利润被大大拉高了。身价和实力同时暴涨,这就是“戴维斯双击”。

在2019年那个节点,闻泰的收购案被视为中国企业产业升级的完美范本。它几乎实现了所有中国制造业老板的终极梦想:摆脱内卷,掌握核心技术,打入全球高端供应链,实现估值和利润的双丰收。

张学政站在了他人生的最高光时刻。然而,他和当时所有为他欢呼的人,或许都忽略了一件事。2019年,那场席卷全球的贸易摩擦已经演变成了科技战争。一个幽灵,已经开始在欧洲的上空盘旋。闻泰科技拼尽全力吞下的这颗“欧洲明珠”,在它被吞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新冷战的铁幕牢牢锁定了。

一场早已埋下引信的风暴,正在悄然接近。

04

2024年,第一只靴子落地了。

闻泰科技,被美国商务部扔进了“实体清单”(Entity List)。这个清单,相信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它就像一个国际黑名单,美国人一旦认为你“威胁国家安全”,就会把你拉进去。

进去的后果是什么?任何美国公司,或者产品中“含美国技术超过一定比例”的公司,在向你出售零件、软件或服务之前,都必须向美国政府申请许可证。而这个许可证,十有八九是不会批准的。

你闻泰不是要产业升级吗?你不是给中国手机品牌做设计吗?好,我就釜底抽薪,不让高通、谷歌(GMS服务)跟你玩了。这对闻泰的组装老本行是沉重一击。

但最致命的,还不是这个。闻泰被制裁,大家虽然难受,但也认了。可安世是荷兰公司啊,它在欧洲运营,客户遍布全球,总不能也……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升级了玩法,扔出了一个王炸——穿透性制裁。这才是真正引爆荷兰事件的导火索。

什么叫“穿透性制裁”?意思就是:我不管你注册地在哪里,血统是哪里。只要黑名单上的公司持有你超过50%的股份,那么对不起,你也自动被视为在黑名单上。你爹(闻泰)是“坏人”,你(安世)这个富二代也别想跑。哪怕你是荷兰籍、欧洲血统,也没用。

这一下,皮球被狠狠地踢到了荷兰人脚下。

荷兰政府和安世半导体的欧洲总部,彻底懵了。安世虽然是欧洲贵族,但它也是全球化企业。它的生产设备里有美国的应用材料的零件,它的研发设计要用美国的EDA软件,它的客户(比如特斯拉)是美国公司……现在美国人说:因为你的“中国爹”,你安世也“不干净”了,我也要制裁你。

就在这个火烧眉毛的当口,一个完美的借口自己送上门了。安世半导体内部的外籍高管团队,突然“反水”了。以安世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法务官为首的欧洲管理层,集体向荷兰企业法庭提起诉讼,指控闻泰科技和CEO张学政——“治理不善”。

他们抛出了一个极具杀伤力的指控:张学政试图动用安世半导体的巨额资金,去填补他在中国上海另一家晶圆厂的财务窟窿。这个指控是不是100%属实,我们外人很难判断。但这个时机,实在是太巧了。现在,你把所有的牌都摆在桌面上看看:

美国(外部压力):“荷兰你看着办,这家中资公司我们制裁定了,你要么和它一起死,要么就‘清理门户’。”

外籍高管(内部借口):“法官大人救命啊!中国老板要掏空我们公司,他‘治理不善’,快来管管他!”

荷兰政府(执行者):手里握着一部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正愁找不到理由用呢。

荷兰政府的选择,还用问吗?这就是整起事件的真相:这是一场“多方合谋”的完美风暴。他们撕下了“自由市场”的温情面纱,动用了那部尘封已久的《物资供应法》,暂停了张学政的CEO职务,冻结了闻泰的股权。一夜之间,闻泰科技的百亿赌局,被强行清零了。

05

荷兰政府的这场突袭,就像一只蝴蝶在阿姆斯特丹扇动了翅膀。它以为自己只是清理门户,却没想到,一场供应链的海啸,瞬间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

第一个跳脚的,既不是闻泰科技,也不是中国政府,而是——德国人。更准确地说,是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这个组织背后,站着的是大众、宝马、奔驰、博世、大陆等一系列欧洲工业巨头。

他们为什么比“失主”闻泰还急?因为荷兰政府的接管令一下,安世半导体内部立刻炸了锅。这场经济政变根本不是一次无菌的外科手术。它直接导致了公司治理的瘫痪和分裂:荷兰总部和安世的中国分公司立刻陷入了混乱和对抗。

结果是什么?芯片交付,瞬间停摆。这一下,欧洲车企的“命门”被死死拿住了。我们必须再次重申安世的重要性:它不是“大脑”,它是“肌肉和血管”。对那些动辄售价几十万人民币的欧洲豪车来说,一颗成本50美分的安世芯片,和一颗500美金的英伟达芯片,同样重要。一颗5毛钱的芯片不到位,一台50万的车就下不了生产线。

在经历了2020年开始的全球缺芯噩梦后,欧洲车企的供应链本来就绷得像一根琴弦。荷兰政府这以安全为名的致命一击,等于是在这根弦上又重重砍了一刀。荷兰政府宣称的理由是“保障供应链安全”,而他们采取的行动,却立刻、马上、直接地制造了欧洲最严重的供应链安全危机。

这简直是2025年最大的黑色幽默。

接着,才是各方的反应:闻泰科技在公告里用词极其激烈,直指荷兰政府和外籍高管是“以合规为名,行夺权之实”。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也迅速跟进,表示“坚决反对”,指责荷方“滥用国家安全概念”、“违反市场原则”。

巴菲特说过:“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荷兰的这次“接管”,就是一次“强制退潮”。而那个被发现裸泳的,是整个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汽车工业。在此之前,大家虽然都在谈“供应链安全”,但大多停留在PPT和媒体口号上。欧洲的政客和企业巨头们,还沉浸在“全球化分工”和“市场经济规则”的遮羞布里。安世事件,像一记耳光,把他们打醒了。

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如此痛苦地意识到:天啊,我们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这条欧洲大陆的“工业命脉”,它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车规芯片,竟然一直捏在一家中资控股的公司手里!

以前相安无事,是因为全球化和闷声发大财的默契还在。现在,当中美博弈的铁幕落下,这颗“定时炸弹”终于被引爆了。对德国柏林的政客们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商业问题,这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他们无法容忍自己的工业心脏,被一个潜在的地缘政治对手所掌控。

所以,安世事件绝不是一个句号。它恰恰是一个开始。

06

我们必须搞清楚,荷兰,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国。它是全球化的祖师爷——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都诞生在这片低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荷兰和它身后的德国,是中美平衡术玩得最好的玩家。

它们一边享受着美国的安全保护(北约),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德国的汽车卖给中国,荷兰的ASML光刻机也在一定限制下卖给中国。这种两头吃的模式,在安全没有压倒经济的年代,是它们繁荣的秘诀。但安世事件,把这个美梦打碎了。

当美国祭出穿透性制裁的大棒时,荷兰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平衡的资格。它必须在美国的安全和中国的市场之间,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它甚至无法保护一家在自己领土上、雇佣着自己国民、为自己纳税的企业,只因为这家企业的母公司是中国籍。

在安全压倒经济的铁幕面前,没有中间地带。

荷兰被迫选边站,哪怕这种站队的代价是牺牲本国的法律信誉、牺牲本国汽车工业的供应链稳定。这就是中小国家在中美博弈格局下的宿命。

闻泰在2019年收购安世,是全球化黄金十年的产物。那个时代的逻辑是效率,资本在全球寻找最优的配置。中国的市场+欧洲的技术=双赢。这是一道所有商学院都会打满分的生意题。而荷兰在2025年接管安世,则是新时代的产物。

这个时代的逻辑是“安全”:资本在全球寻找的不是效率,而是可控。欧洲的技术+中国的资本=威胁。这是一道所有国安委员会都会打红叉的政治题。

我们所有人都开始为安全感支付高昂的溢价。而这种溢价的代价,就是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以及我们曾经习以为常,如今却渐行渐远的——全球化繁荣。

本文部分参考文献:[1] 独家|“莫须有”!荷兰为何冻结闻泰半导体资产. 第一财经. 2025-10-12.[2] America 'pressured' Dutch government to forcefully take control of Chinese chip company Nexperia. The Times of India. 2025-10-16.[3] European automakers expect chip shortages after Dutch intervene at tech firm Nexperia. NL Times. 2025-10-16.[4] 芯片战争撕裂安世,全球车企紧急抢芯.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0.[5] Nexperia funds misused to prop up CEO's China venture. IO+ (Innovation Origins Plus). 2025-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