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别让厚铜毁了你的PCB!10年工程师拆解 “铜厚匹配 + 工艺适配”,看完少走 3 年弯路

10/30 13:22
448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一、先搞懂:为什么要选厚铜PCB板?(30 秒入门)

厚铜 PCB 板,简单说就是铜箔厚度≥3oz(1oz≈35μm)的电路板,常见于工业电源新能源汽车、医疗设备等 “大功率、高散热” 场景 —— 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要承受大电流冲击,普通薄铜板容易发热烧毁,厚铜就像 “电路中的高速公路”,能快速疏导电流、分散热量,还能提升电路板的机械强度(抗弯折、抗振动)。

但厚铜板不是 “铜越厚越好”,设计不当反而会出现 “散热不均、焊接不良、成本飙升” 等问题,这也是今天要重点聊的核心:如何在满足性能的同时,兼顾可制造性(DFM)?

二、厚铜PCB板设计核心注意点(避坑第一站)

1. 铜箔厚度选择:别盲目追求 “越厚越好”

关键原则:电流大小决定铜厚,公式参考(通俗版):

允许电流(A)≈ 铜箔厚度(oz)× 走线宽度(mm)× 0.8(环境温度≤40℃)例:3oz 铜箔 + 3mm 宽走线,约能承受 7.2A 电流,足够大部分工业电源场景。

避坑点:超过 10oz 的超厚铜,会导致 PCB 板弯曲、钻孔困难,除非特殊需求(如航天设备),优先选 3-6oz 主流规格。

2. 走线设计:避免 “窄颈发热”,让电流 “顺畅跑”

走线宽度:厚铜走线不能太窄!3oz 铜箔最小走线宽度建议≥0.3mm(普通薄铜 0.1mm 即可),电流越大,宽度要成比例增加(比如 6oz 铜箔走 10A 电流,宽度建议≥5mm)。

走线过渡:避免突然变窄 / 变宽(比如从 5mm 骤降到 1mm),要用 “渐变过渡”(长度≥3 倍宽度差),否则会形成 “电流瓶颈”,局部发热烧毁。

散热优化:大功率器件(如 MOS 管)下方,用 “铺铜 + 散热过孔”(过孔直径 0.8-1.2mm,间距 2-3mm),让热量快速传导到地层 / 电源层。

3. 过孔设计:厚铜板的 “致命痛点”,一定要注意!

过孔孔径:厚铜板的孔壁铜层要和铜箔厚度匹配,普通 0.4mm 孔径无法满足 3oz 铜箔的电镀要求,建议最小孔径≥0.8mm(孔壁铜厚≥20μm)。

过孔数量:大电流路径上,不要用单个过孔!比如 3oz 铜箔走 5A 电流,建议用 2-3 个过孔并联(每个过孔约能承受 2-3A 电流),避免过孔发热熔断。

防焊开窗:过孔周围要预留足够的防焊开窗(比孔径大 0.2-0.3mm),防止焊接时焊锡堵塞过孔,影响散热和导通。

三、厚铜 PCB 板 DFM 设计:让工厂 “能生产、少返工”

DFM(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核心是 “设计要适配生产工艺”,厚铜板的 DFM 重点解决 “铜厚带来的工艺难题”:

1. 铜箔蚀刻:避免 “蚀刻不均”最小线宽 / 线距:3oz铜箔的最小线宽≥0.3mm,最小线距≥0.3mm(薄铜 0.1mm 即可);6oz铜箔建议线宽 / 线距≥0.4mm,否则蚀刻时容易出现 “线宽不准”“短路”。

铺铜开窗:大面积铺铜要做 “网格铺铜”(网格间距 2-3mm,线宽0.2-0.3mm),避免蚀刻时铜箔收缩导致PCB板弯曲;如果需要实心铺铜,要预留 “散热槽”(宽度 0.5mm,间距10-15mm)。

2. 层压工艺:防止 “分层起泡”

层压顺序:厚铜箔要放在 “外层” 或 “靠近外层”,避免夹在中间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多层板的铜箔厚度要对称(比如顶层3oz,底层也要3oz),否则层压后会翘曲。

基材选择:优先用高Tg基材(Tg≥170℃),比如 FR-4 Tg170、PI基材,避免高温焊接时基材软化分层(厚铜板的焊接温度通常比薄铜高 10-20℃)。

3. 焊接工艺:适配厚铜的 “高导热”器件选型:优先选 “大功率封装”(如TO-220、D2PAK),避免小封装器件焊接在厚铜上,热量无法散发导致焊锡熔化;焊盘设计:厚铜上的焊盘要比普通焊盘大 0.2-0.3mm,比如 0805 电阻的焊盘,普通设计 0.8×1.2mm,厚铜板建议 1.0×1.5mm,确保焊接牢固。

回流焊参数:厚铜板吸热多,回流焊温度要适当提高(比薄铜板高 5-10℃),保温时间延长 10-15 秒,避免 “假焊”。

4. 成本控制:DFM的隐藏价值避免过度设计:比如不需要大电流的区域,用1-2oz 铜箔即可,只在关键路径用厚铜,降低材料成本;

标准化尺寸:尽量用工厂常规板厚(如 1.6mm、2.0mm),特殊板厚(如 3.0mm 以上)会增加加工难度和成本;

沟通前置:设计前和PCB厂家确认工艺能力(比如最大铜厚、最小孔径、蚀刻精度),避免设计完成后无法生产。

四、总结:

厚铜 PCB 板设计 “3 个核心”铜厚匹配电流:不盲目加厚,按电流需求选 3-6oz 主流规格;细节规避风险:走线渐变、过孔并联、线宽 / 线距达标;DFM 优先:设计时兼顾蚀刻、层压、焊接工艺,减少返工。厚铜 PCB 板设计看似复杂,但只要抓住 “电流疏导” 和 “工艺适配” 两个核心,就能避开大部分坑。

声明:
本文凡亿教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投稿/招聘/广告/课程合作/资源置换 请加微信:13237418207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