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起如何看待曝Uber计划1亿美元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这背后有哪些商业考量?说实话Uber也是被逼急了。面对Waymo与Lyft的合作、特斯拉CyberCab和中国企业的多重竞争,Uber选择拥抱而非对抗中国自动驾驶力量真的是一场豪赌。但是目前来看中国自动驾驶力量扩张的速度确实惊人。这笔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Uber能否真正将自动驾驶技术整合进其全球平台实现从"连接司机与乘客"到"连接智能出行"的根本转型。在这场自动驾驶革命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Uber的选择,或许正是传统出行巨头在新时代生存的必由之路。
Uber亿元豪赌背后中国自动驾驶的崛起
首先咱们看看外媒是怎么看的。金融领域权威之一彭博金融社报道比较客观实际上这两笔交易都在洽谈中,且这一消息已经对股价产生了部分影响。Uber可能会在小马智行的股份出售中投资1亿美元。小马智行于去年在美国上市,此次在香港上市计划筹集最多9.72亿美元且在选择增发前。Uber也对文远知行的上市感兴趣但尚未披露具体投资金额。同样于一年前在美国上市的文远知行周二启动了香港上市计划,拟筹集最多3.98亿美元。小马智行的美国存托凭证ADR在盘前交易中上涨约?6%,而文远知行上涨约?4%。
Uber这家网约车巨头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版图并不止于此。公司计划自2027年起扩充一支由?Nvidia?技术驱动的10万辆自动驾驶车队降低面向消费者的无驾驶员叫车成本。Uber的投资正值中国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与Waymo为代表国际巨头竞逐全球化落地之际。随着业务在中东多地铺开并计划登陆欧洲,中国企业正向竞争对手发起强有力挑战,且正在引领全球扩张节奏。尽管美国公司在测试与部署方面领先,中国竞争者活跃的海外市场数量更多。
当Uber计划斥资1亿美元投资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香港IPO时,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财务投资,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略布局。在自动驾驶技术加速商业化的今天,Uber正面临着来自科技巨头和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双重夹击,而这笔投资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出行行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腹背受敌Uber面临的多重竞争压力
作为传统网约车霸主,Uber的护城河正在被技术革命所动摇。Waymo作为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先锋,已经在美国市场展开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更令Uber警觉的是,Waymo选择与其主要竞争对手Lyft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直接威胁到Uber的核心业务。根据市场数据,Waymo在加州运营的每辆车年均收入达到90479美元,尽管目前利润率仅为1%,但其技术积累和品牌效应已经形成。Waymo与Lyft的合作让Uber意识到如果不掌握自动驾驶核心技术,未来可能沦为单纯的平台运营商甚至被边缘化。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快速进展更是让Uber倍感压力。马斯克在2024年无人驾驶技术日上公布了极具侵略性的时间表2025年美国市场的Model 3/Y将全面更新FSD无人驾驶功能,2026年大规模量产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目标定价仅3万美元。特斯拉最新发布的FSD v14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端到端的智能驾驶,从停车位自动驶出到高速公路一气呵成的出口驶离,展现出近乎人类水平的驾驶判断。更关键的是,特斯拉拥有庞大的车主数据基础,每位车主都在为其AI算法提供训练样本。这种"数据飞轮效应"让特斯拉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竞争对手。如今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在加州和德州等地试运行。
文远知行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的示范效应
2024年10月,文远知行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IPO筹集1.2亿美元,估值高达50亿美元。这一估值证明了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已获得国际认可。文远知行的优势在于其全面的产品矩阵和全球化布局。公司核心产品包括Robotaxi、Robobus、Robovan和Robosweeper,覆盖从L2到L4的全栈自动驾驶技术。截至2024年,文远知行已在7个国家30个城市展开部署,生产并运营超过300辆自动驾驶车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业务模式转型。2023年,文远知行硬件销售收入大幅下降,但服务业务实现翻倍增长。这反映了自动驾驶行业从硬件主导向服务主导转型的趋势,通过技术授权、定制开发和运营服务创造持续收入,提升盈利能力。
小马智行2025量产元年的技术实力
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小马智行展示了其第七代Robotaxi系统,搭载6类量产传感器9颗激光雷达、14颗摄像头、4颗毫米波雷达、2颗涉水传感器和1套碰撞传感器,实现车周360°无盲区、650米范围内的物体和环境检测。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彭军宣布2025年为"Robotaxi量产元年"。与文远知行类似,小马智行也在推进与广汽、上汽、北汽等车企的深度合作,采用共同研发的合作伙伴模式,而非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这种模式不仅加速技术落地,也为盈利创造了更多可能。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最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测试场景和数据积累。政策支持力度大,多个城市已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和商业化运营许可。
Uber投资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标志着面对Waymo、特斯拉和中国企业的多重竞争Uber选择拥抱而非对抗中国自动驾驶力量。这笔投资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技术进展和商业化速度,更取决于Uber能否真正将自动驾驶技术整合进其全球平台,实现从"连接司机与乘客"到"连接智能出行"的根本转型。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