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当下,中国硬科技企业正在进入“疯狂烧钱”的阶段。据相关统计,2025年上半年A股信息技术行业的1083家企业,研发总投入高达1900.9亿元!而其中,半导体行业的研发投入同比猛增13.96%——几乎是所有行业里增长最快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笔“烧钱游戏”里,谁才是最“会花钱”的半导体公司?
一、半年砸下近400亿,半导体成最大烧钱行业
从行业结构看:硬件设备研发支出最大,约 1141亿元;软件服务相对收缩,为 362亿元;而半导体行业,以 396.8亿元 的研发总额成为“最猛黑马”,同比增长 13.96%。中国半导体正在用钱,换时间、换技术、换自主权。在这396亿里,有的是设备厂为国产替代加码,有的是芯片设计公司抢占AI风口,也有材料与封测企业在“补短板”。
二、让我们看看这场“烧钱竞技”的主角们都有谁
中微公司
中微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20%,光刻机做不了的活,它的刻蚀机在补。公司在逻辑芯片、存储芯片设备上双线推进,同时布局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目标直指全球先进制程核心设备自研替代。
北方华创
北方华创的研发投入已连续三年超过营收的20%。其在沉积、刻蚀、测试设备上持续突破,并积极布局先进封装与化学机械抛光(CMP)领域。得益于国家大基金三期1640亿元的资金注入,北方华创成为“被重点扶持的核心装备龙头”。它不只是烧钱,更是在为中国芯的生产线筑地基。
寒武纪
在AI芯片领域,寒武纪仍是最典型的“研发狂人”。上半年研发费用率超过60%,几乎把收入都花回实验室。它的策略不是单颗芯片突围,而是打造“端—边—云”算力生态体系。配套的软件栈、AI编译器、算法框架全都自研,这意味着——寒武纪烧的钱,不止在芯片,还在生态闭环的构建。
芯原股份
传统芯片公司“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而芯原则直接发明了新的玩法——推出“SiPaaS(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它帮别的企业定制SoC(系统级芯片),把复杂的设计链条模块化、云端化。这种创新,靠的不是一两次技术突破,而是持续的系统平台投入——每花一块钱,都在延长生态的半径。
华润微、闻泰科技
相比研发率高达五六成的AI芯片公司,制造类企业更注重“持续性投入”。华润微的研发费用率稳定在10%上下,主攻功率半导体与车规芯片,在新能源汽车与光伏逆变器领域全面开花。
闻泰科技则在并购整合后强化自主设计能力,其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在功率器件、模拟芯片方向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它们烧的钱,更多用于“产业链打通”和“制程优化”——不是一场短跑,而是百公里长征。
这波半导体“烧钱潮”,并不是盲目跟风。背后有三股力量在同时推着行业前进:政策催化:国家大基金三期1640亿元启动,让国产替代进入“硬突破”阶段。AI算力革命:从数据中心到智能终端,中国厂商都想抢下AI芯片的话语权。
供应链安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企业加码自研以“去风险化”,让关键环节“可控、可造、可替代”。中微、北方华创代表“设备突破”,寒武纪、芯原则代表“算力生态”,华润微、闻泰代表“制造自立”。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追热点,追底层;不赌一技,赌体系。这1900亿里,有的是“弯道超车”的油门,有的是“自主可控”的地基。当这些钱转化为设备、专利、平台与人才,那一天,中国半导体就不再是“追随者”,而是“定义者”。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