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C Talk栏目主理人、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严琦琦
在全球汽车产业经历深刻变革与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国市场以其惊人的活力、创新的速度和独特的消费生态,正日益成为驱动全球汽车技术演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为深度把脉中国市场、探寻合作新机,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麦格纳的首席执行官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近期到访中国。此行对他而言,既是一次“探索”之旅,更是一次“把脉”之举。
他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市场最显著的特质在于其“日新月异”的发展节奏——产品迭代迅猛,消费者需求持续升级,对创新抱有永不疲倦的渴求。正因如此,中国市场的独特价值,也已从原先单纯的制造中心与重要的销售市场,演进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思维与先进实践的重要输出地。
在此过程中,麦格纳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麦格纳在华主要服务合资品牌,如今公司在华业务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超过65%的业务来源于中国本土品牌,整体业务规模已达到约50亿美元左右,显示出麦格纳在本土市场的深度融入和不断增强的影响力。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企业战略的前瞻性,也离不开麦格纳中国团队的努力付出。
在采访中,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毫不吝啬对麦格纳中国团队的赞赏:“中国团队总是会问‘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能给全球其他地区带来什么价值’‘其他地区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经验’,他们不仅愿意主动分享,也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这种‘既乐于学习,又善于分享’的特质,真的非常难得且独特。”这也正是麦格纳持续学习和“追求卓越”的企业DNA在本土化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特别指出,要将麦格纳中国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高效的自动化制造、平台化的产品开发思路以及对“中国速度”的精准把握,系统性地整理并输出至全球团队,使中国市场成为麦格纳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的重要策源地,将“在中国,为中国”进一步升级为“在中国,为全球”。
面对中国车企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麦格纳凭借其独特的“系统级思维”与深厚的全球布局,将自身定位为理想的“护航者”与“合作伙伴”。以小鹏汽车选择麦格纳奥地利格拉茨工厂进行欧洲本土化生产为例,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阐释了麦格纳的核心价值:深刻理解目标市场法规与消费者需求、提供整车认证支持、确保高品质与按时交付的能力,以及高度灵活、可规模化的生产运营模式。这超越了简单的代工模式,是融工程设计、制造专长与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深度赋能。
在探讨如何驾驭这家如“创业快艇”般灵活的巨型企业时,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揭示了其协同管理的奥秘:一套独特的、与盈利能力挂钩的创业型薪酬体系,确保了各业务部门的活力与效率;而统一的MAFACT(麦格纳工厂运营体系)等标准化流程,则如同坚实的“航母甲板”,保证了全球工厂在质量、投产、项目管理上的一致性与卓越运营。在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看来,麦格纳好比一支“协同作战的快艇舰队”,兼具了灵活性与规模效应。
展望未来,无论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还是电动化转型的不同区域步调,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坚信,制胜的关键在于“持续学习”的文化、系统性的平台化思维以及应对不同区域市场需求的极致灵活性。
最后,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寄语年轻从业者:保持谦逊、突破舒适区、持续学习、勇于挑战现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并勇敢创造未来。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箴言,或许也正是麦格纳这家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能够穿越周期、持续进步的文化底色。
总的来看,麦格纳的成功,在于其将全球视野与深度本土化完美融合的战略定力,在于其激发个体活力与确保系统协同的管理智慧,更在于其根植于血脉的“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富活力的汽车市场上,麦格纳的故事,正是一个关于适应、学习、共创与共赢的生动范本。
以下为访谈实录,对话
“中国行”收获满满
Q、周晓莺:您今年中国行的核心收获是什么?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这次我们不仅有机会深入了解各类产品的细节,还实地拜访了多位重要客户。而且每次来中国,我们都会特意留出时间与本地团队深入沟通。总的来说,本次中国行和以往一样,依然让我收获满满,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体验,而且和中国团队共度的时光也格外愉快。
Q、周晓莺:在走访客户、考察工厂的过程中,哪些细节或见闻给您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单就我们自己的工厂而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团队本身,员工身上那种饱满的活力,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每次过来,我都能清晰地看到团队的进步与积极变化,这其实也与中国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节奏相契合。中国市场始终在高速向前发展,不仅整体节奏快,产品迭代也格外迅速,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每天都在追求更具新意的产品。我很欣慰看到我们的团队能在产品创新、流程优化,以及持续学习的文化建设上及时响应这种变化,而这本身就是麦格纳DNA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很高兴看到麦格纳的核心文化能在中国落地生根。
Q、周晓莺:等您结束这次中国行后,想和总部其他同事分享什么收获?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我们在中国的制造能力,确实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亮点,比如厂区里大量的自动化设备,以及物料处理流程的高效运转。在产品开发周期上,我们也始终秉持“在中国研发、为中国市场”的核心理念推进工作,这也让我们开始从平台化的战略视角去思考产品布局。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之后都会系统整理好,输出给全球其他地区的团队参考。事实上,自从我四月份那次访问后,我们与中国团队的交流就变得非常频繁,不少麦格纳的高管团队成员以及其他核心领导层,都陆续来过中国交流考察。这样的双向交流机制,我们将持续推进下去。
为中国车企全球化全栈赋能
Q、周晓莺:小鹏汽车已选定麦格纳为其欧洲市场车型提供生产服务,衷心祝贺你们!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非常感谢。能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成为其合作伙伴,我们深感自豪。这是麦格纳奥地利格拉茨工厂迎来的首位中国车企合作伙伴。依托逾125年汽车制造经验的深厚积淀,格拉茨工厂的整车制造量已累计突破400万辆,合作客户累计已达12家。能与小鹏汽车正式开启合作,我们由衷感到欣喜。
Q、周晓莺:在您看来,小鹏汽车为什么会选择麦格纳呢?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我认为核心在于,我们能切实帮客户做几件事:一是帮他们读懂欧洲市场的需求;二是协助他们吃透当地法规细节;三是厘清车辆如何通过欧洲市场的准入认证。而且正如我之前所说,长期以来,我们始终能做到按时交付、保证高品质,所以如今,我们也希望能为客户提供同样可靠的服务。
Q、周晓莺:相比客户自行建设产能,或是选择其他汽车代工企业,您认为麦格纳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首先,我们有深厚的行业积淀,还有一支非常出色的团队,有能力统筹管理全球供应链生态;其次,在工厂运营模式上,我们具备高度灵活性,既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也能快速响应、灵活调整。我在这里多次听到“中国速度”这个说法,而我们完全有能力满足“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的需求。所以我认为,这些优势——高度灵活性、快速响应能力再加上团队对市场的深刻洞察,正是最核心的关键。
Q、周晓莺:您如何看待中国OEM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我认为消费者最终会选择这样的汽车:既要在性价比上契合他们的需求,同时车辆本身能提供他们需要的功能,比如:驾驶体验好不好;有哪些实用功能;具备怎样的智能互联能力。我认为,归根结底,正是这些因素在主导市场走向。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若能以合理价格、提供契合需求的产品,同时保证过硬品质,最终市场将决定谁能胜出。过去的市场规律早已印证了这一点,我相信未来五到十年,情况也会如此。
Q、周晓莺:您认为麦格纳能在支持中国车企走向全球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如今的汽车领域,“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新的行业术语,硬件与软件正实现深度融合。未来大家会发现,消费者对汽车会有更多新期待,比如希望汽车能持续升级,通过OTA远程升级技术实现功能迭代等。这就要求汽车的架构设计必须基于可扩展平台,硬件也得具备接收软件更新的能力,因此,思考汽车相关问题必须具备系统思维,而我们内部常提“系统级思维”这一概念。
麦格纳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既精通汽车工程设计,也擅长汽车生产制造,这让我们有机会深度理解客户的需求与思路,因此,无论开发哪类零部件系统,我们都能将这些经验与价值融入方案,交付给客户。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差异化战略,即在系统层面考量规模经济效益。我们还拥有全球布局,因此熟悉各地法规要求,也深谙世界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能为客户创造切实价值,而且我们对自身的制造经验深感自豪,无论是各类材料应用,还是各类制造工艺,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具备很强的灵活性。
我们本身也是一家学习型企业,深知“绝不能安于现状”,而我们的团队每天都在践行这种理念。这也正是麦格纳能在行业生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麦格纳的协同管理与卓越运营之道
Q、周晓莺:您是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企业,同时实现不同业务部门间协同的?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我认为答案还是要回归到团队本身。我们推行了一套极具创业属性的运营体系,在全球拥有300多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像经营自家企业一样运作。我们的薪酬体系也很独特,每个分支管理团队的薪酬,都是根据该分支的盈利能力来制定的。再往上一层,从产品维度来说,产品团队会全面考量客户需求、产品路线图、技术应用等所有相关因素,方方面面都会兼顾到。每个事业部都以独立模式运作,而作为集团整体,麦格纳会制定统一的财务指标,比如不同区域该如何规划、全球市场动态如何、行业有哪些重要发展趋势、我们该如何配置资金以及如何让这种独特文化在员工中传承。
同时我们也有标准化流程,比如一套名为MAFACT的体系,即麦格纳工厂运营体系。所以无论走进哪家麦格纳工厂,体验和运作模式都是统一的,无论是质量流程、投产流程,还是项目管理、与客户的对接方式,这些都实现了标准化。这正是我们发挥麦格纳规模优势的关键,也正因如此,我才说麦格纳是一家独特的公司。我们总把麦格纳比作一支快艇舰队,所有快艇既能协同作战、配合默契,又具备极强的灵活性,能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前进节奏。
Q、周晓莺:您在近期的投资者会议中多次强调“卓越运营”理念的重要性。请问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切实落地?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我们一直秉持一个简单理念:日有所进,月有所长,而且每一件小事都至关重要。比如车间的工作人员会在日常工作中思考“明天如何能做得更好”。卓越运营的根基,正是从这样的细节里建立起来的。从更高层面来看,我之前简要提过,要以“模块思维”考量,以“构建模块”的思路思考问题,如果能把这些思路整合,思考如何打造一个平台,以及这个平台如何能在多个场景中复用,就能实现规模效应,同时具备灵活性与快速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持续学习,学而不止。所有这些积累,最终都能促成持续的进步。凭借超过65年的行业积淀,我们已掌握各类汽车的工程设计与制造能力,也能在各个地区打造各类系统,并且我们对每个地区都极为重视。例如,在中国,产品有所不同,消费者需求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进行设计与制造。欧洲和北美市场亦是如此。所以我们把这些区域经验与标准化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卓越制造基因。
我认为我们需要明确的“指引框架”。我们常说,不必总抬头张望,而是要沉下心,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但必须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这正是我们一直秉持的愿景,也有着明确的前行路径,更需要拥有长远视野,而这是我们始终所关注的事情,每一件小事都至关重要。
让“中国经验”反哺全球
Q、周晓莺:汽车行业正迈入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并向纯电动汽车转型。您如何看待不同地区的这些重大行业趋势,麦格纳又会如何针对性地调整自身,以适应这些变化?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我们始终坚信,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在不同地区的普及速度有所不同,对我们来说,关键在于保持灵活性。以动力系统领域为例,我们为内燃机车型研发生产分动箱,为混合动力车型打造变速箱,同时研发了一款名为DHD DUO的专用混动驱动系统。顺便提一下,DHD最早就是在中国推出的。所以,我们的产品覆盖范围非常全面,从内燃机车型,到插电式混合动力,再到各类混合动力车型,乃至纯电动汽车的e-Drive电驱动系统,均有覆盖。
这一切的核心,都回归到“持续学习”的理念,不断调整自身。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各不相同,所以,秉持这一理念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而这正是麦格纳及旗下各事业部一直在践行的。
Q、周晓莺:除了中国速度,您认为中国市场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我非常欣赏中国团队的学习热情。我们会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参会人员不仅包括管理团队,还涵盖工厂的全体员工。他们提出的问题,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总会问:“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多做些什么、我们还能为全球其他地区创造哪些价值、其他地区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经验。”他们身上的求知欲非常强烈,这种强烈的学习热情,真的非常令人钦佩。他们不仅愿意主动分享知识,也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这种“既乐于学习,又善于分享”的特质,也真的非常难得且独特。所以,我们会把这种文化氛围、这种思维方式,推广到公司其他地区和部门当中。
Q、周晓莺:您如何评价中国团队的表现?您对他们有何期望?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非常出色。无论是在遵从“卓越运营”的理念上,在适应新趋势的能力上,抑或是在达成业务指标的成果上,他们都表现得很好。另外,我在和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很高兴能够听到客户对我们团队的评价。当客户对我们团队的表现表示满意时,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说明我们正成为客户心中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所以,在这些方面,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中国团队做得非常出色。
说到期望,我们进入中国市场已有20年了,最初规模并不大,如今在华业务规模已达到约50亿美元左右。最初,我们的合作对象主要是跨国汽车制造商,而现在,超过65%的业务都来自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这种转变,或许足以证明麦格纳“不断进步、灵活应对”的企业文化。另外,去年我们在华业务增长了15%,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中国市场已经相当可观了。所以,从这些成果中就能看出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我们也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通常不会用“目标”或“限制”来束缚自己,只要业务前景向好,只要我们能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就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Q、周晓莺:作为引领麦格纳应对行业变革的全球CEO,您会给年轻从业者哪些建议?
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我觉得首先要保持谦逊的态度,要始终清楚身边有很多人都比自己更优秀,所以要坚持学习,学会在非舒适区保持从容心态。当你开始感到安逸时,那就该主动去迎接下一个挑战了,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但也要敢于挑战未来,因为未来本就该由年轻一代去创造!
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