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深入谈一谈哪些因素会对眼图造成影响

10/30 09:52
479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本文我们将探讨插入损耗、码间串扰、抖动、接收端均衡,以及发射端预加重与去加重对实测眼图的影响。若你尚不熟悉眼图及其各类用途,可参考之前的文章浅谈眼图Eye Diagram是什么?

首先回顾一下:眼图是用于评估当今众多复杂系统中信号完整性的电气测量工具。“信号完整性”是描述高速信号质量的术语——高速信号在传输介质及传输路径上的其他元器件中传播时,应保持良好的质量。若信号完整性不佳,接收端可能无法正确解读传输的数据,进而导致高速数据链路出现数据损坏,甚至完全失效。

幸运的是,通过眼图可以识别那些影响(提升或降低)系统性能的关键信号完整性概念。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讲解三类导致信号完整性下降的主要因素——插入损耗、码间串扰和抖动,以及三种应对信号完整性下降的核心信号调理技术:接收端均衡、预加重和去加重。

首先,导致信号完整性下降的首要且最基础的因素是插入损耗。插入损耗指高速信号在传输介质中传播时,因频率特性产生的自然功率衰减,其大小主要受传输通道长度和传输介质材料特性影响。

例如,上方图表展示了不同长度、4mil宽的微带线(采用标准FR4介质PCB材料)的频率响应,即插入损耗曲线。多数情况下,FR4 PCB走线的插入损耗曲线在全频率范围内大致呈线性;但随着走线长度增加,高频段的插入损耗会更显著。理解插入损耗及其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十分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其他信号完整性指标,比如码间串扰(ISI)。

码间串扰是指数据流中失真的符号(symbol)在传输介质中传播时,相互产生的破坏性干扰,由传输介质插入损耗曲线的变化导致。所有高速数据都由不同组合的bit或符号构成,这些符号可能包含不同的“1”和“0”组合,若单独分析,每种符号都有其独特的频率成分——而传输介质对不同符号的影响程度不同,这会导致信号边沿(从高电平到低电平或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跳变)相互干扰。

以上面图表为例:上方图表是在发射端直接测得的10Gbps、采用8b/10b编码的数据;下方图表则展示了该数据经过8inch PCB走线后,码间串扰产生的影响。对比两张图可发现:短符号(如单个“1”或“0”)因高频成分多,峰峰值电压衰减更严重;长符号(如“11”“00”“111”“000”)因低频成分多,峰峰值电压衰减相对较小。短符号的严重衰减会影响长符号的边沿,导致前后符号间产生时序误差,最终使数据流中的比特或符号出现“拖影”,这种现象会直接体现在眼图中。

将插入损耗与码间串扰结合起来分析眼图很有意义,因为二者关系密切。

我们对比上方的基准眼图(在发射端直接测得)与下方的受影响眼图,可发现关键差异:基准眼图中,上升沿和下降沿抖动极小,不同符号对应的高电平(VH)和低电平(VL)几乎无波动,眼高和眼宽较大(无衰减作用);而受插入损耗与码间串扰影响的眼图中,所有构成眼图的符号均出现波动——特定频率下的插入损耗会导致码间串扰,进而使峰峰值电压(即眼幅度)降低,下降沿形状和上升时间受负面影响,VH和VL电平出现波动(两段电平区域变“粗”),眼高减小;同时,码间串扰导致总抖动增加,眼宽减小。部分高速示波器可将码间串扰以ps或毫单位间隔(milli UI)为单位进行测量,其数值由总抖动推算得出。若进一步增加插入损耗和码间串扰,眼图的变化会更显著。

眼图中信号完整性下降的另一基础概念是抖动(或总抖动)。广义上,抖动指数字信号偏离理想周期性的任何偏差,眼图中的总抖动(Total Jitter, TJ)是确定性抖动(Deterministic Jitter, DJ)与随机抖动(Random Jitter, RJ)之和。影响眼图最常见的抖动类型是数据相关抖动(data-dependent jitter),但其他类型的抖动也会在眼图中体现。更多关于Jitter的知识请参考一文讲透什么是时钟抖动Jitter及其影响。

抖动的表现形式多样,此处重点关注其对眼图最基础、最常见的影响。再次对比上方基准眼图与下方受抖动影响的眼图:基准眼图抖动极低(但非零),上升沿和下降沿抖动小,交叉点(crossover region)无波动;而受总抖动增加影响的眼图中,上升沿和下降沿均出现明显波动,眼宽减小——当实测总抖动接近0.5单位间隔(UI)时,这种影响会更显著,且交叉点的时序位置波动明显。

若进一步增加总抖动,眼图变化会更易观察。需注意的是,即便抖动大幅增加,信号的下降沿形状、上升时间以及VH和VL电平几乎不受影响,眼高也不会因此减小。

在讨论了导致信号完整性下降的部分因素后,接下来将介绍通过信号调制技术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应对信号完整性下降的核心工具是接收端均衡。顾名思义,接收端均衡在信号路径的接收端工作,通过选择性增强高频数据来实现改善效果。均衡器电路本质是一个高通滤波器,理想情况下,其频率响应与传输介质的损耗曲线完全相反,从而使目标频段内的数据衰减为0。

通过这种方式,均衡器可补偿通道中的插入损耗,并减少码间串扰。接收端均衡通常具备可编程或自适应特性,使得同一款设计可适配多种传输介质。但在实际应用中,接收端均衡存在局限性:随着频率升高,传输介质的插入损耗会超过均衡器的增强能力,导致信号被施加负增益。因此,接收端均衡器的频率响应必须具备足够带宽,以补偿高速数据流中最高频率成分的衰减。

对比上方“无接收端均衡的衰减眼图”与下方“有接收端均衡补偿的衰减眼图”,可发现关键差异:无均衡的眼图(在接收端输入直接测得)呈现出与前文示例类似的插入损耗、码间串扰和抖动影响,眼图张开度大幅减小,若不符合接收端输入要求,会导致信号完整性恶化——此时部分比特受8inch PCB走线的影响更显著,使得构成眼图上升沿和下降沿的边沿出现分离,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双带效应”(double banding)。

而施加接收端均衡补偿后的眼图中,眼图张开度得到显著改善:码间串扰导致的双带效应基本消除,眼高和眼宽均有所提升;VH和VL电平区域的“粗度”减小;码间串扰引发的抖动部分降低(仍有少量残留)。该示例中的均衡补偿程度接近理想状态,能最大程度改善眼图,仅信号上升时间略有缩短。

若继续增加接收端均衡的补偿程度,眼图会出现“过均衡”现象——对于接收端均衡而言,“过多的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这一点在眼图中会明显体现。

在过均衡的极端示例中,由于均衡器对高频符号的增强作用远超低频符号,双带效应会再次出现;虽然此时眼高可能反而增加,但过均衡会无意中放大部分低频噪声和抖动,导致眼宽减小,且VH和VL电平区域的“粗度”大幅增加。因此,必须根据传输介质特性,将接收端均衡调至合适数值,避免过均衡。

另一项可用于改善信号完整性的信号调理技术是预加重。预加重在信号路径的发射端工作,通过频率选择性增强数据内容来实现效果。为补偿传输介质中的码间串扰,预加重会相对增强信号边沿(高频成分)的能量,同时削弱波形平坦部分(低频成分)的能量。

方波形示例中,蓝色为原始信号,橙色为施加预加重后的信号。预加重通过将信号边沿跳变处的电平提升至高于实际VH(或降低至低于实际VL)的水平,来增强数据的高频成分。理想情况下,传输介质会恰好抵消这种增强效果,使接收端看到标准的“1”或“0”比特。

在眼图中识别预加重有时存在难度,对比上方“无预加重的基准眼图”(在发射端直接测得)与下方“施加预加重的眼图”,可发现关键差异:基准眼图中,不同符号对应的VH和VL电平几乎无波动,交叉点无变化;而施加预加重后的眼图中,所有构成眼图的符号均出现波动,边沿存在变化。识别预加重的关键是观察:信号边沿跳变是否超出预期的VH(或低于预期的VL),以及上升时间是否缩短。通常情况下,预加重不会增加抖动,也不会影响交叉点。

若进一步增加预加重程度,眼图变化会更显著:此时过多的预加重会导致双带效应,可能违反接口标准中的直流高电平(DC high)或直流低电平(DC low)要求,或意外扭曲信号的目标频率成分。

最后要介绍的信号调理技术是去加重。去加重同样在信号路径的发射端工作,通过频率选择性衰减数据内容来实现效果,与预加重呈互补关系——去加重会相对削弱波形平坦部分的能量,同时保留边沿部分的能量。

上方波形示例展示了去加重的效果:去加重会将包含多个连续比特的符号的直流电平衰减至低于VH(或高于VL)的水平。这种处理有助于提升信噪比,并使接收端更清晰地识别信号中的高频成分。

与预加重类似,在眼图中识别去加重也需仔细观察。对比上方“无去加重的基准眼图”(在发射端直接测得)与下方“施加去加重的眼图”,可发现关键差异:基准眼图中,不同符号对应的VH和VL电平几乎无波动,交叉点无变化;而施加去加重后的眼图中,所有构成眼图的符号均出现波动,边沿存在变化。识别去加重的关键是观察:信号边沿跳变是否低于预期的VH(或高于预期的VL),以及上升时间是否略有增加(或无变化)。通常情况下,去加重不会增加抖动,也不会影响交叉点。

若进一步增加去加重程度,眼图变化会更显著:此时过多的去加重会导致双带效应,可能使实测眼高减小,或意外扭曲信号的目标频率成分。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