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产业向“软件定义”与“全栈可控”深度演进,芯片已成为智能化的核心引擎。在2025年EVOLUTION创想大会上,四维图新正式宣布品牌升级为SEEWAY.AI,标志着其完成了从“地图人”到“汽车人”,再到“AI人”的战略跃迁。
在这一转型中,旗下杰发科技的车规级芯片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SoC与MCU累计出货量双双突破亿颗大关,四维图新不仅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软硬一体能力,更以芯片为基石,推动其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实现性能与性价比的平衡,夯实了其作为“新型Tier1”的全栈可控实力。
AI重塑汽车供应链:从“地图人”到“AI人”的进化
从2002年至今,四维图新经历了从“地图人”到“汽车人”的身份转变,如今正朝着“AI人”的方向进化。四维图新的转型代表了部分侧重技术的汽车供应链企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方向选择,是业务发展、组织进化、产品跃升后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AI正在引发真正的生产力革命。
四维图新CEO程鹏指出,"既要高性价比、又要满足国家强标、还要符合车主对智能化体验的超前需求已成为新的行业共识。车主不再满足于功能的简单堆砌,而是追求真正的使用价值。”

在这一进化过程中,AI不应仅仅是功能点缀,而是驱动汽车从"功能载体"进化为"有情感的移动智能体"的核心力量。“AI的本质是重构产品逻辑,从'实现功能'到'提供情绪价值',这是智能汽车进化的关键方向。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到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这条路是必然选择”,程鹏强调。
SoC与MCU“双破亿”,两张王牌卡位汽车智能化核心赛道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驾驶芯片交付量同比增长42.3%。在这一高速增长赛道中,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SoC与MCU累计出货量双双突破亿颗大关,成为国内少数实现“双破亿”的汽车芯片企业。

据程鹏介绍,四维图新在两大汽车芯片领域实现了从零到规模化应用的突破:一是面向中控信息娱乐系统的高复杂度SoC芯片,二是多类别控制器所需的微处理器(MCU)。截至目前,两款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均已突破一亿颗。
2015年进入汽车SoC赛道时,当时国内整车中大量使用的ECU控制器还在全部依赖进口,这也坚定了四维图新推动芯片国产化的决心。历经八年研发,目前已实现五代产品的量产,第六代更高算力的舱驾融合芯片也已进入规划阶段。
AC8015是四维图新的首款复杂中控芯片,于2020年实现量产。后续推出的AC8025进一步集成了AVM、DMS、行车记录、高精度导航及车联网等功能,形成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座舱解决方案,并已具备生态整合与全球化能力。因其具备全球标准兼容性、支持多系统与多屏融合的能力,被客户称为“出海神器”。


据了解,四维图新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AC8015芯片已在前装量产车型超百款,总出货量达500万套片,出海比例超过50%。成熟的产品经历大规模市场验证,为车企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选择。
在AC8015、AC8025等芯片支持下,四维图新已经形成了从芯片到算法、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软硬一体化量产能力。其“双破亿”不仅是量产能力的验证,更标志着中国车规级芯片生态从追赶向自主可控跃迁,为国产智能驾驶与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关键底座。
“从AC8015到AC8025,我们不仅在做芯片,更在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程鹏在现场透露,AC8025已通过AEC-Q100认证,满足从极寒到极热的环境要求,提供≥15年供货保障。
如果说SoC发展路径,清晰地反映了国产芯片的生存与扩张策略,那么四维图新在MCU领域的成功,则揭示了另一个维度的竞争逻辑:从“通用”到“细分”,精准定义应用场景,即针对座椅控制、无线充电、智能车灯等具体场景进行深度优化。这种“场景定义芯片”的思路,使其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交钥匙”方案,从而打造国产汽车供应链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与成本弹性。
从“全栈自研”到“全栈可控”,协同开放中构建芯片竞争力
四维图新在芯片领域的战略布局,也是中国汽车芯片行业从“野蛮生长”步入“精耕细作”的缩影。它精准地抓住了特定历史窗口下,中国汽车产业最迫切的需求:供应链的确定性与成本的极致优化。 下一步,如何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展,将是其面临的最大考验。
杰发科技副总经理胡小立表示,当前,中国汽车芯片已取得显著突破,例如在辅助驾驶领域已可与国际巨头抗衡,甚至在中低端座舱市场,国产芯片已成为主流。下一步,杰发科技将持续向中高端布局,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实现整体突破。
针对舱驾一体等高投入芯片的研发,四维图新高级副总裁、杰发科技总经理毕垒认为“选择大于努力”。决策方向主要依赖于两大支柱:一是通过集团内外的Tier1资源,紧密贴近客户以精准把握需求;二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迭代验证策略,通过MPW等方式控制风险、验证市场。
他强调,杰发科技的核心优势在于两点:一是拥有从低到高覆盖SoC和MCU的完整产品序列;二是提供独特的“交钥匙”方案,将大量底层软件、音频算法等关键IP集成其中,为客户显著降低成本并加速产品上市,构成其独特的系统级价值。
谈及车企自研芯片的现象,毕垒表示,从前几年的“全栈自研”,到现在的“全栈可控”,这是一种周期性的行业现象。他强调,“对我们而言,核心不在于是否与车企自研竞争,而在于我们能否持续创造被市场需要的、可商业化的价值。关键在于精准识别真实需求,并以此构建自身的技术护城河。”
汽车芯片跨界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汽车芯片未来的业务增长点,已在当前市场趋势中显现轮廓。由于汽车供应链和人形机器人等方向契合度较高,汽车供应商转向机器人应用的案例比比皆是。毕垒坦言,面向人形机器人等增量市场的战略布局,杰发科技已确立了明确的方向,路径是基于在汽车MCU领域积累的核心能力进行自然延伸,通过已有的技术储备为未来的爆发做好充分准备。
具体而言,在车规MCU中持续加强的边缘AI算力、集成高效的电机驱动算法等技术能力,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这些关键技术首先在要求严苛的汽车市场中得到验证与成熟,待相关市场爆发时,实现能力的平滑迁移。不过,他认为该领域仍处于早期技术储备阶段,尚未出现能创造巨大市场价值的标杆性产品,预判仍需三年以后。
写在最后
四维图新从“地图人”向“AI人”的跃迁,不是一个轻盈的概念转换,而是建立在一个个产品成功落地的DNA转化之上。大会当天,四维图新英文品牌名称也正式由“NavInfo”升级为“SEEWAY.AI”,其谐音为"四维",更清晰指向四维图新的技术中枢,强调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DNA,核心理念是“眼中有光,行之有维”。
当中国汽车产业从“出海”走向“升维”,其核心技术供应商也正在进行一场升维跃迁:竞争维度已扩展到全栈能力的协同性、供应链的确定性以及技术路线的前瞻性,这也映照出了中国汽车供应链在智能化深水区,寻求自主可控的未来方向。
来源: 与非网,作者: 张慧娟,原文链接: /article/1912188.html
								
								
								
5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