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精确检测缺陷是保障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关键环节。光学显微镜分析(OM)、暗场检测(DFI)和明场检测(BFI)是常用的检测技术,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原理、特点与应用场景。
从检测原理来看,三者存在明显区别。OM,即光学显微镜分析,其原理基于光学成像。通过透镜系统将样品表面的图像进行放大,并成像在探测器上,就如同我们日常使用的放大镜放大物体一样。这种技术能够直观地展现样品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缺陷,就像给样品表面拍一张高清照片,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表面的各种细节 。但它的局限性在于,通常只能检测样品表面的缺陷,对于样品内部隐藏的缺陷则难以发现,就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到物体表面,无法透视内部一样。
要解释清楚明场检测与暗场检测,首先就要弄明白明场与暗场的区别。明场与暗场多少有点专业术语(黑话)的感觉,通俗点儿讲,所谓明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背景是亮的,缺陷是暗的;暗场则相反,背景是暗的,缺陷是亮的。
DFI,也就是暗场检测,采用的是散射光检测技术。它通过激光照射晶圆表面,利用探测器收集表面的散射光来进行分析。可以想象一下,当一束光照在有瑕疵的粗糙表面上,光线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探测器就负责捕捉这些散射的光线信息。DFI 主要针对晶圆表面的缺陷展开分析,通过对比左右芯片单元图像及差异来确定是否存在缺陷,就像在两幅相似的画作中找出细微的不同之处。暗场缺陷检测是通过将光源放置在被检测物体的背后,使用强窄光束照射样本,通过对样本散射光线的检测,这时样本表面的视场是暗的,没有缺陷的地方一片黑暗,缺陷处有散射光亮,其对于检测晶圆表面的颗粒与表面缺陷非常灵敏。
BFI,即明场检测,通过将激光直接照射至晶圆表面,利用探测器收集表面的反射光并加以分析。由于反射光信号较为强烈,使得该检测方式具备很高的灵敏度。这就好比在一面镜子前打一束光,镜子反射的光会很清晰明亮,我们可以通过反射光的情况来判断镜子表面是否平整、有无瑕疵。
明场缺陷检测是指在明亮的环境下通过物体的反射光,对产品的缺陷进行检测,通常使用显微镜或高分辨率相机等光学设备,适用于对产品表面较大的损伤、瑕疵或其它缺陷的检测。明场检测与暗场检测的最大区别就是检测源是反射光还是散射光。
在检测特点方面,OM 对样品的损伤较小,并且能够提供较高的分辨率图像,让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样品表面的细微结构。然而,它对内部缺陷检测能力的局限,限制了其在一些场景下的应用。DFI 处理的光数据量较少,这使得机台的检测速度更快,能够达到 BFI 的 3 至 4 倍,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但在检测灵敏度方面,它与 BFI 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可能会遗漏一些较为细微的缺陷。BFI 虽然检测灵敏度高,能够精准地发现细微缺陷,但由于检测设备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较大,导致机台的检测速度相对较低,在检测效率上有所不足。
基于这些不同的特点,它们的应用场景也各有侧重。OM 主要用于器件外观及失效部位的表面形状、尺寸、结构、缺陷等观察。例如,在样品外观和形貌检测中,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查看样品表面是否有明显的划痕、凸起等;在制备样片的金相显微分析中,能让我们了解样品内部的金相结构;还可以用于各种缺陷的查找以及晶体管点焊、检查等工作。
DFI 适用于对晶圆表面缺陷检测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能够快速扫描晶圆表面,初步定位可能存在的缺陷区域,为后续更精确的检测提供方向。而 BFI 常用于对检测灵敏度要求极高的关键制程步骤之后,比如光刻后的关键层检测,这一环节对于芯片性能有着重大影响,BFI 能够确保准确发现那些可能影响芯片性能的细微缺陷,保障产品质量。
总之,OM、DFI 和 BFI 在半导体缺陷检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场景的差异,使得在实际生产中,工程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检测阶段,灵活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从而确保半导体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性能。
欢迎大家交流,每日坚持分享芯片制造干货,您的关注+点赞+在看?是我持续创作高质量文章的动力,谢谢!
								
								
								
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