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电镀工艺工程师常用核心专业术语

08/26 11:55
1127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对于电镀工艺工程师来说,尤其是在半导体后道工序(BEOL, Back End of Line)中负责铜互连(Copper Interconnect)的工程师,掌握一套精准的专业术语是高效沟通、解决问题和进行工艺开发的基础。小编为你梳理一套核心常用术语,并按照化学体系工艺过程与硬件质量与缺陷、以及工艺整合这四个类别进行解释。这套术语体系不仅是日常交流的语言,更代表了我们思考和分析电镀工艺的框架。


1. 化学体系 (Plating Chemistry / Bath)

这是电镀的“血液”,其成分的精确控制是工艺成功的基石。

电解液 (Electrolyte)

解释:电镀槽中的基础导电溶液。在铜互连工艺中,通常是硫酸铜(CuSO?)和硫酸(H?SO?)的水溶液。CuSO?提供铜离子(Cu??)来源,H?SO?则提高溶液的导电性并稳定化学环境。

工程考量:铜离子和酸的浓度是关键控制参数(SPC),直接影响沉积速率和薄膜电阻率。

添加剂 (Additives)

解释:电解液中以极低浓度(ppm级)存在的有机分子,它们是实现沟槽“无缺陷填充”的魔术师。主要分三类:

工程考量:这三者的浓度配比是电镀工艺的核心机密 (Know-how)。它们的平衡决定了填充效果。我们常说的“超级填充”或“无缺陷填充”(Superfilling / Bottom-up Filling)就是靠这三者的精妙协同作用实现的。

抑制剂 (Suppressor):通常是聚合物大分子(如PEG)。它会吸附在晶圆表面所有区域,抑制铜的沉积。

加速剂 (Accelerator):通常是含硫小分子(如SPS)。它会优先吸附在沟槽底部,并取代抑制剂,加速该区域的铜沉积。

整平剂 (Leveler):通常是含氮有机物。它在电场较强的区域(如沟槽开口的拐角处和已填充区域的表面)消耗得更快,作用是抑制突出的生长,防止形成“鼓包”(Mound),获得平坦的沉积表面。

氯离子 (Chloride Ion, Cl?)

解释: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无机离子。它作为抑制剂和加速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能显著影响抑制剂的吸附效果和整体填充能力。

工程考量:浓度必须严格控制在几十个ppm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填充失败,产生空洞(Void)。

镀液老化/降解 (Bath Aging / Degradation)

解释:随着电镀的进行,有机添加剂会发生分解,产生副产物,导致镀液性能衰退。

工程考量:需要通过“补液”(Dosing)或“新陈代谢”(Bleed and Feed)系统来维持添加剂浓度和镀液的稳定。定期进行镀液分析(如CVS分析)和更换是必须的。

2. 工艺过程与硬件 (Process & Hardware)

这是实现电镀的物理载体和操作手段。

阳极 (Anode)

解释:在电镀槽中,提供铜离子来源的电极,通常是高纯度的含磷铜(Phosphorized Copper)。磷的作用是帮助阳极均匀溶解,防止其表面钝化。

工程考量:阳极的健康状态(形状、纯度、是否钝化)直接影响电流分布的均匀性。

阴极 (Cathode)

解释:被电镀的工件,也就是我们的晶圆 (Wafer)。电流从阳极流向阴极,铜离子在阴极表面获得电子,还原成金属铜。

晶种层 (Seed Layer)

解释:在电镀之前,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在晶圆表面(包括沟槽和通孔的侧壁和底部)预先沉积的一层非常薄的铜层。它的作用是为后续的电镀提供一个导电的起始表面。

工程考量:晶种层的连续性台阶覆盖率 (Step Coverage)?至关重要。如果晶种层在沟槽侧壁断裂,电镀时电流无法到达,就会导致致命的空洞 (Void)。这是先进节点(如28nm及以下)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大马士革/双大马士革工艺 (Damascene / Dual Damascene)

解释:这是铜互连制造的核心架构。先在绝缘层(Dielectric)中刻蚀出沟槽(Trench)和通孔(Via),然后用铜将其填充,最后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去除多余的铜,使铜只留在沟槽和通孔内。双大马士革是同时制作通孔和它上面的金属连线。

工程考量:电镀工程师必须深刻理解自己填充的图形结构,因为图形的深宽比 (Aspect Ratio)?和密度会极大地影响填充效果。

电流密度 (Current Density, J)

解释:施加在晶圆单位面积上的电流大小,单位通常是mA/cm?或ASD (Amperes per Square Decimeter)。这是控制沉积速率和薄膜形貌最直接的工艺参数。

工程考量:我们通常采用多步电流密度配方(Recipe)。例如,先用一个低电流密度进行“成核”(Nucleation),以确保晶种层上均匀起镀,然后用一个高电流密度进行“主填充”(Bulk Fill),以提高生产效率。

脉冲电镀 (Pulse Plating)

解释:相对于直流电(DC),采用周期性的正向和反向电流脉冲进行电镀。反向脉冲可以溶解掉一些突出或结构不佳的铜沉积,有助于获得更致密、更平整的镀层。

工程考量:脉冲的波形、占空比(Duty Cycle)和频率都是重要的优化参数,可以改善高深宽比结构的填充能力和薄膜微观结构。

3. 质量与缺陷 (Quality & Defects)

这是衡量工艺好坏的最终标准。

空洞 (Void)

解释:铜线内部的空隙,是电镀最致命的缺陷。通常因为添加剂失衡、晶种层覆盖不良或沟槽开口处过早“闭合”(Pinch-off)导致。

工程考量:需要通过调整添加剂浓度、优化电流配方或改善前道PVD工艺来解决。失效分析(FA)中常用FIB/SEM进行切片观察。

接缝 (Seam)

解释:一种特殊的空洞,形态为一条线。当沟槽从两侧向中间生长,最后在中心汇合时,如果结合不完美就会形成接缝。

工程考量:虽然不一定是完全的开路,但接缝是应力集中点和电子迁移的薄弱环节,影响器件可靠性。

过镀量/铜丘 (Overburden / Mound)

解释:电镀后,在图形区域上方沉积的多余铜的高度。铜丘是指在图形密集区上方形成的局部过高的突起。

工程考量:过镀量需要足够高,以确保后续CMP有足够的研磨余量,但又不能过高,否则会增加CMP时间和成本,甚至导致CMP缺陷。这需要与CMP工程师协同优化。

终端效应 (Terminal Effect)

解释:由于晶圆边缘和中心的电阻差异,导致电流在晶圆上分布不均,通常边缘电流密度高于中心,造成边缘镀层厚于中心。

工程考量:需要通过设计特殊的电镀腔体、使用屏蔽环(Shield Ring)或分区阳极(Zoned Anode)来补偿,以获得优异的片内均匀性 (WIW Uniformity)

4. 工艺整合 (Process Integration)

这是将电镀工艺置于整个芯片制造流程中考虑。

电迁移 (Electromigration, EM)

解释:在高电流密度下,电子流的“风”会推动金属原子移动,长期下来会导致铜线中形成空洞(导致开路)或挤出“晶须”(导致短路)。这是互连线可靠性的首要杀手。

工程考量:电镀形成的铜晶粒大小、晶界分布和纯度直接影响抗EM性能。通常晶粒尺寸更大、取向更一致(如(111)织构)、杂质更少的铜线具有更好的EM性能。

应力迁移 (Stress Migration, SM)

解释:由于铜和周围的低k绝缘材料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在后续的热处理过程中,铜线内部会产生巨大应力,导致原子迁移形成空洞。

工程考量:需要在电镀后增加一步退火(Anneal)工艺,让铜的晶粒再结晶、长大,释放应力,稳定微观结构。

通孔底部覆盖 (Via Bottom Coverage)

解释:特指双大马士革结构中,PVD晶种层在细小通孔底部的覆盖情况。这是最困难的覆盖点。

工程考量:覆盖不好直接导致通孔开路 (Open Via)。这是工艺整合时,PVD和电镀工程师需要共同面对的核心问题。

相关推荐